文章解析

xiè

朝代:魏晋作者:曹操浏览量:2
wéi
hàn
niàn
廿
èr
shì
suǒ
rèn
chéng
liáng
hóu
ér
guàn
dài
zhì
xiǎo
ér
móu
qiáng
yóu
gǎn
duàn
yīn
shòu
zhí
jūn
wáng
bái
hóng
wéi
guàn
xiān
shòu
yāng
zéi
chén
chí
guó
bǐng
shā
zhǔ
miè
jīng
dàng
zōng
miào
fán
sàng
yuè
西
qiān
háo
ér
xíng
zhān
luò
chéng
guō
wēi
wéi
āi
shāng

译文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逐句剖析

"惟汉廿二世":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

# 廿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

"所任诚不良":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 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沐猴而冠带":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

# 冠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

"知小而谋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 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知:同“智”,智慧,智谋。

"犹豫不敢断":做事又犹豫不决,

# 断:决断。

"因狩执君王":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 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

"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

# 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白虹:白色的虹霓。

"己亦先受殃":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 己:指何进。

"贼臣持国柄":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 国柄:指朝政大权。,贼臣:指董卓。

"杀主灭宇京":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 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

"荡覆帝基业":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

"宗庙以燔丧":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 燔丧:烧毁。,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

"播越西迁移":(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

# 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号泣而且行":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 且:通“徂”,往,到。

"瞻彼洛城郭":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

"微子为哀伤":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 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薤露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以汉末董卓之乱为背景,前八句聚焦外戚何进谋诛宦官时的优柔寡断与无能误国,致君王被劫、己身罹祸;后六句控诉贼臣董卓窃取国柄、弑君焚都、挟帝西迁的暴行,最终倾覆汉室基业。诗歌以高度凝练的史家笔法,再现了洛阳焚毁、百姓流离的惨烈图景,深刻揭露了军阀混战对政权与民生的双重摧残。全篇风格沉雄悲慨,语言质朴劲健,在古直苍凉的叙事中灌注了诗人对汉室倾覆的痛悼与对黎民苦难的忧思,被明代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薤露行》是曹操于东汉末年(约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后)所作。汉灵帝驾崩后,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专权。大将军何进(何太后之兄)意图诛杀宦官,却因犹豫不决遭反杀;其密召的凉州军阀董卓趁机进京,劫持少帝,废杀弘农王,改立献帝刘协,并焚毁洛阳,挟持朝廷西迁长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曹操亲历这场动乱,目睹国都倾覆、民生涂炭之状,悲愤交加,遂以乐府旧题《薤露行》(原为丧葬挽歌)为载体,创作此诗,哀悼汉室衰亡,痛斥权奸祸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薤露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借古题写时事的咏史诗​​。全诗以高度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的历史画卷,揭露了外戚与宦官争权导致王朝倾覆的悲剧,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汉室衰微、生灵涂炭的沉痛忧思与悲悯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化用商朝微子见殷墟而作《麦秀》的典故。曹操自比微子,面对洛阳焚毁后的废墟,抒发对汉室覆灭的沉痛,将个人哀伤升华为时代悲歌。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惟汉廿二世”至“知小而谋强。”开篇直指汉灵帝(汉朝第二十二世皇帝)用人失当,重用外戚何进。曹操以“沐猴而冠”的典故,讽刺何进如猕猴戴帽,徒有其表却无治国之才;“知小而谋强”批判他智谋不足却妄想铲除宦官势力,埋下祸乱之因。四句语言犀利,奠定全诗批判基调。第二段:“犹豫不敢断”至“己亦先受殃”“犹豫不敢断”揭示何进优柔寡断,错失诛杀宦官良机,反致少帝刘辩被张让等宦官劫持(“因狩执君王”为帝王逃亡的讳称)。“白虹贯日”借天象凶兆(古人视白虹贯日为君王殒命之兆),预言何进反被宦官所杀的结局。何进召董卓入京平乱却泄密被杀,直接引发董卓乱政,曹操以八句浓缩汉末政变因果,如史论般精辟。第三段:“贼臣持国柄”至“号泣而且行”转向董卓之祸。“贼臣”直斥董卓篡权,杀少帝、焚洛阳(“灭宇京”)、毁宗庙,四句以“荡覆”“燔丧”等词渲染汉室基业崩塌的惨烈。“播越西迁移”写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百姓“号泣而且行”,寥寥十字勾勒难民颠沛流离的悲怆图景。曹操以简练沉雄的笔力,将洛阳焚毁、迁都之痛等重大历史事件高度浓缩,气魄宏大如史诗。第四段:“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结尾以商纣王兄长微子目睹殷墟作《麦秀》悲歌的典故自喻,面对洛阳残破,曹操将个人对汉室倾覆的痛惜、百姓苦难的悲悯,凝为“微子之哀”,情感沉郁而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薤露行》一诗为曹操借乐府旧题叙写汉末时事的史诗之作,全诗以沉雄悲怆之笔,浓缩了汉室倾覆、生灵涂炭的历史巨变。诗人将挽歌的哀婉底色与时政的壮阔叙事熔铸一体,既承古调之悲韵,又开乐府写实之新风。此诗突破乐府旧题《薤露》原为“送王公贵人挽歌”的局限,首次以挽歌体书写国家丧乱,赋予古调以厚重的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明钟惺《古诗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左思《娇女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