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汉廿二世":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
# 廿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
"所任诚不良":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 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沐猴而冠带":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
# 冠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
"知小而谋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 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知:同“智”,智慧,智谋。
"犹豫不敢断":做事又犹豫不决,
# 断:决断。
"因狩执君王":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 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
"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
# 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白虹:白色的虹霓。
"己亦先受殃":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 己:指何进。
"贼臣持国柄":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 国柄:指朝政大权。,贼臣:指董卓。
"杀主灭宇京":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 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
"荡覆帝基业":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
"宗庙以燔丧":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 燔丧:烧毁。,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
"播越西迁移":(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
# 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号泣而且行":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 且:通“徂”,往,到。
"瞻彼洛城郭":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
"微子为哀伤":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 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薤露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借古题写时事的咏史诗。全诗以高度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的历史画卷,揭露了外戚与宦官争权导致王朝倾覆的悲剧,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汉室衰微、生灵涂炭的沉痛忧思与悲悯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化用商朝微子见殷墟而作《麦秀》的典故。曹操自比微子,面对洛阳焚毁后的废墟,抒发对汉室覆灭的沉痛,将个人哀伤升华为时代悲歌。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惟汉廿二世”至“知小而谋强。”开篇直指汉灵帝(汉朝第二十二世皇帝)用人失当,重用外戚何进。曹操以“沐猴而冠”的典故,讽刺何进如猕猴戴帽,徒有其表却无治国之才;“知小而谋强”批判他智谋不足却妄想铲除宦官势力,埋下祸乱之因。四句语言犀利,奠定全诗批判基调。第二段:“犹豫不敢断”至“己亦先受殃”“犹豫不敢断”揭示何进优柔寡断,错失诛杀宦官良机,反致少帝刘辩被张让等宦官劫持(“因狩执君王”为帝王逃亡的讳称)。“白虹贯日”借天象凶兆(古人视白虹贯日为君王殒命之兆),预言何进反被宦官所杀的结局。何进召董卓入京平乱却泄密被杀,直接引发董卓乱政,曹操以八句浓缩汉末政变因果,如史论般精辟。第三段:“贼臣持国柄”至“号泣而且行”转向董卓之祸。“贼臣”直斥董卓篡权,杀少帝、焚洛阳(“灭宇京”)、毁宗庙,四句以“荡覆”“燔丧”等词渲染汉室基业崩塌的惨烈。“播越西迁移”写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百姓“号泣而且行”,寥寥十字勾勒难民颠沛流离的悲怆图景。曹操以简练沉雄的笔力,将洛阳焚毁、迁都之痛等重大历史事件高度浓缩,气魄宏大如史诗。第四段:“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结尾以商纣王兄长微子目睹殷墟作《麦秀》悲歌的典故自喻,面对洛阳残破,曹操将个人对汉室倾覆的痛惜、百姓苦难的悲悯,凝为“微子之哀”,情感沉郁而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薤露行》一诗为曹操借乐府旧题叙写汉末时事的史诗之作,全诗以沉雄悲怆之笔,浓缩了汉室倾覆、生灵涂炭的历史巨变。诗人将挽歌的哀婉底色与时政的壮阔叙事熔铸一体,既承古调之悲韵,又开乐府写实之新风。此诗突破乐府旧题《薤露》原为“送王公贵人挽歌”的局限,首次以挽歌体书写国家丧乱,赋予古调以厚重的时代精神。
#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明钟惺《古诗归》
上一篇:魏晋·左思《娇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