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liù
shí
èr

朝代:魏晋作者:阮籍浏览量:2
zhāo
yáng
zài
shèng
bái
西
yōu
ruò
yǎng
jiǔ
qiū
rén
shēng
ruò
chén
tiān
dào
miǎo
yōu
yōu
jǐng
shēng
qiū
shān
fēn
jiāo
liú
kǒng
shèng
lín
cháng
chuān
shì
ruò
zhě
lái
zhě
liú
yuàn
dēng
tài
huá
shān
shàng
sōng
yóu
zhī
shì
huàn
chéng
liú
fàn
qīng
zhōu

译文

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去这里时间短暂,怎么能像那漫长的秋天。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自然的规律悠远而漫长。齐景公登上山丘,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渔父深知世间的忧患,他乘着水流,轻快地划着小船,逍遥自在。

逐句剖析

"朝阳不再盛":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

"白日忽西幽":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

"去此若俯仰":去这里时间短暂,

# 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如何似九秋":怎么能像那漫长的秋天。

"人生若尘露":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

"天道邈悠悠":自然的规律悠远而漫长。

"齐景升丘山":齐景公登上山丘,

# 齐景升丘山:“齐景”二句:《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涕泗纷交流":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

# 涕泗:眼泪和鼻涕。

"孔圣临长川":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 孔圣临长川:“孔圣”二句:《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圣:孔子。

"惜逝忽若浮":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去者余不及":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

# 去者: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

"来者吾不留":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

"愿登太华山":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

"上与松子游":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

# 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上:天上。

"渔父知世患":渔父深知世间的忧患,

# 知世患:不理世事。

"乘流泛轻舟":他乘着水流,轻快地划着小船,逍遥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其六十二)》是三国时期诗人阮籍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是第三十二首。以时光流逝为引,表达对个人命运与曹氏国运的嗟叹。诗歌开篇借白日西沉象征时光飞逝,中间以人生如尘露喻命运短促,借齐景公、孔子典故强化伤感之情,末段化用《楚辞》《庄子》,以求仙归隐表达避祸解脱之意。全诗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手法,使诗意晦涩难明。钟嵘《诗品》评其“厥志渊放,归趣难求”,确实道出该诗旨意深沉、不易解读的特点,其复杂幽微的避祸之心与郁愤之感,通过隐晦笔法呈现,为后人研究阮籍思想及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独特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怀(其六十二)》为魏晋名士阮籍所作。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早年曾怀济世之志。曹魏末年,司马氏集团与曹魏政权展开激烈博弈,双方以残酷手段清除政敌,致使朝堂笼罩在高压恐怖的氛围之下。随着政治环境日益凶险,阮籍不得不收敛抱负,转而以放诞不羁的姿态避世,整日沉溺酒乡,对时局保持缄默,“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这种生存策略虽使其免遭杀身之祸,却使其长期承受着精神煎熬。史籍载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癫狂行迹,正是其内心苦闷的外化。诗人将这种郁结的情感熔铸于五言诗创作,采用隐喻寄托的手法完成《咏怀八十二首》,本文所析即其中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对比,表现了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哲思,表达了诗人对曹魏政权衰落的隐忧、对生命无常的焦虑,以及渴望超脱现实却难逃困境的矛盾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篇开篇即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起兴,暗喻曹魏政权正经历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继以“去此若俯仰”四句展开比兴,将光阴流转之迅疾与政权更迭之突然熔铸为双重意象。用典:本诗用典突出。如“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两句,原典故事是《庄子·渔父》中渔父与孔子对话,主张持守本真、回归自然,以及《楚辞·渔父》中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的隐逸智慧。其与本诗中渔父“知世患”而“乘流泛轻舟”的故事类似。流露了诗人身处政治高压下的惆怅怨愤:既不甘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矛盾心境。比喻:开篇“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一句中,借朝日隐喻国运,通过光明渐逝、日影西沉的意象组合,暗喻曹魏政权正经历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对比:诗中“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一句中,以尘埃朝露喻指有限生命,以浩渺天道象征永恒规律。将人生与天道作对比,突出了人生与国运的短暂。象征:“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中,以“朝阳”“白日”象征时光流逝,同时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

3. 分段赏析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开篇两句以象征光阴流转的白昼起兴。这种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异曲同工,皆表现出时光飞逝,青春易老,盛景不再的感慨。然而阮籍诗作并未明示“白日”隐没何方,而曹植则明确归于“西山”。前者侧重于形象描绘,后者倾向于哲理思考;一方着重景物引发情感,另一方则寓意深长,象征明显。正如闻人倓所言,“去此若尘露”中的“去此”指代“魏室盛时”,意味着曹魏的繁荣在转瞬间消逝无踪。由此可见,开篇“朝阳”、“白日”不仅象征时光荏苒,更深层地暗示了曹魏政权由显赫走向衰落,最终湮灭的历史命运。诗人巧妙地将人生短暂的哀叹与国家运势的衰退交织在一起,双重主题相互交融、互为映衬,统领全篇,后续十二句皆由此展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通过“人生——天道”的鲜明对照,抒发了人生短暂与国运短暂的感慨。在永恒宇宙与无尽天道的映照下,曹魏政权转瞬即逝,更何况区区个人,不过是微尘飘露,刹那间便化为乌有。“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进一步借用齐景公与孔子的典故,深刻表达了人生与国运的短暂。《韩诗外传》记载,齐景公游历牛山北望齐国时感叹:“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潸然泪下。而《论语·子罕》记载孔子面对流逝的河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感慨,更加深入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双重忧虑。“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面对如此短暂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处?身处这深重的忧患之中,诗人又将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实为大彻大悟之语。诗篇末六句,诗人借鉴了《楚辞·远游》与《庄子·渔父》两篇的意蕴。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及“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之意,表达:三皇五帝已成历史,我无法企及;后世纵有贤达,我也不能等待。不如登临太华山,与赤松子这样的仙人同游。赤松子乃传说中的仙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两句则提炼《渔父》精髓,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唯有追随赤松子或效法渔父,无论是求仙还是归隐,远离尘世纷扰,方能避祸远灾,获得心灵自由。——然而这终究只是一时的幻想。求仙无凭,归隐难容,最终仍将回归前文描绘的阴郁世界。

4. 作品点评

《咏怀(其六十二)》全诗氛围哀伤悲怆,语调低沉凝重,借助典故与比喻,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志向,以及对司马氏篡权行径的愤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傅玄《吴楚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