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生资制度":鸿儒们凭借礼法制度,
# 制度:指古代的各种礼法章程。,资:凭借。,洪生:如同说“鸿儒”,有“学问”的大儒生。
"被服正有常":衣着穿戴严格遵循礼法规定。
# 被服:同“披服”穿戴。
"尊卑设次序":平时遵守着尊卑高下的等级次序,
"事物齐纪纲":处事接物也遵照着礼法纲常。
# 纪纲: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那些礼法纲常。,齐:一律。这里指一律遵照。
"容饰整颜色":上朝时容饰整洁神色庄重,
# 整:端庄、严肃。,容饰:仪容服饰。
"磬折执圭璋":手执圭璋礼器行礼如磬弯曲。
# 圭璋:两种玉制礼器名。《礼记·礼器》孔疏云:“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磬折:形容鞠躬弯腰的样子。磬,古代的打击乐器,形曲折。
"堂上置玄酒":正屋之上摆放着祭祀用的水,
# 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水。
"室中盛稻粱":室内盛放有祭祀用的粮食。
# 稻粱:意同膏梁,泛指丰美食品。以上二句是形容这个儒生在厅堂上用白水待客以示俭,内室盛排鱼肉稻梁,以穷奢极欲。
"外厉贞素谈":在外高谈礼法言论高尚正直纯洁,
# 贞素谈:冠冕堂皇的谈吐。贞,同正。素,纯。,外厉:外表上讲究。厉,修炼。
"户内灭芬芳":但在家中却毫无美好的言行。
# 芬芳:指德行高尚。
"放口从衷出":随口放纵的言谈倒是发自内心的真话,
# 衷:内心。,放口:随口乱说。
"复说道义方":但过后觉得走嘴了,于是就又立刻改口发起仁义道德的高论来。
# 复说:改口又说。
"委曲周旋仪":曲折婉转四处周旋做作,
# 仪:情态,仪容。,委曲周旋:矫揉造作、装模作样的样子。
"姿态愁我肠":这种矫饰虚伪的姿态让我愁肠百结。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介绍了诗句中对所谓博学儒生的描写,描绘了他们表面遵循儒家礼乐制度、讲究仪容规范、谈论高尚道义,实则将礼法作为谋利工具,表里不一、虚伪做作的行径,体现了当时部分儒生道貌岸然的虚伪本质,营造出一种讽刺批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矫揉造作姿态的厌恶与唾弃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在外宣扬正直朴素的言论(“外厉贞素谈”),塑造道德高尚的形象;家中却缺乏真正的美德馨香(“户内灭芬芳”),暗示内在德行与外在言辞脱节。以“外”与“户内”的空间对比,揭露虚伪的道德表演,突显言行不一的矛盾。直抒胸臆:“姿态愁我肠”以第一人称情感流露收束全诗,将前文的客观叙事转化为主观批判,直接点明诗人对礼法虚伪性的憎恶,使主题从揭露现象升华为情感宣泄。
3. 分段赏析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洪生”指博学多识的儒生,这里是说那些所谓的大儒凭借着儒家的礼乐制度和伦理秩序来行事,他们的服饰穿着都遵循着固定的规范。“资”字揭示出他们并非真正遵循,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暗示了他们的虚伪。“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这些人设置了严格的尊卑次序,试图用这样的等级观念来规范世间万物,让一切都符合他们所认为的伦理纲常,显示出他们以卫道士自居,想要维护一种看似有序的社会秩序,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需求。“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描写他们注重仪容服饰的整齐,面容庄重,在朝堂或重要场合,弯腰鞠躬的姿态如同磬石一般弯曲,手中还执着圭璋等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恭敬和高贵,然而这一切都显得十分刻意,是在装模作样。“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写他们在家中堂屋放置祭祀用的玄酒,室内装满祭祀用的稻粱,看似是遵循祭祀祖先的礼仪,有着良好的品德和孝道,但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只是他们在外人面前的伪装,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直接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本质,在外面他们一本正经地谈论着高尚、正直、纯洁的道理,树立自己道德高尚的形象,但在自己家中却毫无美德可言,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芬芳”的消失意味着他们内心的丑恶。“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说明这些人偶尔会不小心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一旦意识到说错话,就立刻转换话题,又开始大谈仁义道德,突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和言行不一,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虚伪。“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最后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这些人行为的厌恶,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卑躬屈膝、忙于应酬,展现出各种虚伪的姿态,这种矫揉造作的模样让诗人感到无比痛心和失望,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唾弃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不少亮点。一是对人物“洪生”的刻画十分立体。作者没有单从一个角度描写,而是像画一幅人物长卷,既写他的外表模样,又展现他的内心想法;既记录他说的话,也描述他的所作所为,让读者能从多个方面认识这个人物。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诗的前八句细细描绘“洪生”看起来正气凛然的样子,紧接着的四句却笔锋一转,揭露他虚伪的真面目。前后一正一反,反差强烈,把人物的真实面貌更鲜明地呈现出来。而且后四句里,每两句之间也相互对照,把“洪生”说的话和心里想的事摆在一起,把他可笑又可鄙的模样一点点勾勒出来,让人过目难忘。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三)》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