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空堂上":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
"谁可与欢者":谁是可以与我欢颜笑谈的人!
"出门临永路":出门就对着那条通往远方的长路,
# 永路:长路。,临:对着。
"不见行车马":但却不见亲友的车马从此经过。
"登高望九州":我悄然登高远望九州,
# 九州:我国古代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此处指极目远望。
"悠悠分旷野":只见悠悠的江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旷野。
"孤鸟西北飞":天色已晚,一只倦鸟独自向西北飞去,
"离兽东南下":而我却像一只离群的野兽一样孤独地来到了东南方。
# 离兽:失群的孤兽。
"日暮思亲友":在这暮色苍茫的时候我格外思念远方的亲友,
"晤言用自写":却只能用自言自语代替与他们的对面交谈。
# 用自写:以自我排解忧愁。用,以。写,消除。,晤言:对坐而谈。晤,对。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描绘了从室内到室外、由近及远的孤寂景象,借孤鸟离兽等意象,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哀愁、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以及在黑暗政治环境中孤独自处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象征:“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孤鸟”“离兽”象征着诗人自己。鸟与兽的孤独、漂泊无依,象征着诗人在黑暗政治环境下,孤立无援、彷徨迷茫的处境,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借物抒情:“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至“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诗人通过描写独坐空堂、出门所见的空寂之景以及孤鸟离兽,将自己孤独、压抑的情感寄托于这些景物与动物之中,借物抒发了在险恶政治环境下无人理解、孤独苦闷的心情。正衬:“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以孤鸟独自飞向西北、离兽孤单奔往东南的景象,正衬诗人自身的孤独处境。鸟、兽的孤单状态与诗人在政治环境中孤立无援、精神无所寄托的心境一致,以物之孤独强化人之孤独,使诗人内心的孤寂愁苦表达得更为深沉浓烈。
3. 分段赏析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两句是全诗的起笔,奠定了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独坐”一词居于篇首,瞬间营造出无人亲近的凄惨氛围,直观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知音难觅的怅惘。这种孤独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萦绕在诗人心头,如同阴影般挥之不去,为整首诗笼罩上一层厚重的孤寂色彩。“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两句承接上文,诗人因室内的孤独压抑而出门寻求慰藉,然而踏上长长的大道,入目所见只有空荡荡的路面,不见任何车马的踪影。从诗末“日暮”可知,黄昏这一特殊时刻,本就容易触动人们内心的隐忧,更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愈发强烈。这两句通过对室外空寂环境的细致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进一步外化,以环境的寂寥反衬出心境的凄凉,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四句,诗人登高远眺,视野所及是广袤无垠的旷野,苍茫而空旷。“悠悠”二字生动地勾勒出旷野的辽阔无边,给人以无尽的寂寥之感。而“孤鸟”“离兽”的出现,更是强化了这种孤独氛围。鸟儿独自向西北飞去,野兽各自朝东南奔窜,在这空旷的天地间显得格外孤单。诗人触景生情,由物及人,这些意象不仅影射了当时黑暗压抑的政治环境,更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他将自己比作孤鸟离兽,深刻地展现出在这世间孑然一身、茕茕无助的心境,不知何处才是归宿。“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两句作为全诗的收尾,点明在黄昏日暮时分,诗人的愁绪达到顶峰。此时,他满心渴望能与亲友相聚,对坐畅谈,倾诉心中的苦闷,以排解忧愁。然而残酷的现实让这一切都成为奢望,他只能将这份思念与愁绪诉诸笔端,通过自我倾诉来寻求慰藉,这无疑更增添了几分愁苦与无奈。这两句直抒胸臆,将诗人孤独的境况和心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诗语言虽淡漠冷峻,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真实的情境刻画,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孤独无助的心灵,以景衬情,以事衬情,极具感染力,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当一个富有思想的人环顾周遭,却发现找不到能与之共鸣的同类时,就能深切体会到阮籍的孤独心境。站在思想巅峰的人,如同站在高山之巅,一方面会因俯视众生而心生骄傲,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当然,孤独是需要抚慰的。人既不能完全与同类隔绝,也无法完全融入同类群体。对于普通人而言,在群体中应既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保持自我存在的独立性。然而,自我的独立存在必然伴随着孤独。孤独会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无力与无助,从而产生不安全感。为了重获安全感,人不得不回到群体中,与他人建立联系。孤独的诗人四处寻觅的“亲友”,就是这样的情感寄托。亲人的意义在于给予爱和被爱,让人在情感上与他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朋友的意义在于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在思想的交流中找到另一个相似的自己,进而淡化或消除孤独感。然而,孤独的抚慰常常难以实现。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虽无法彻底消除孤独,却能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所以,孤独的诗人才会不断寻找可以“晤言”的“亲友”。但即便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与“亲友”朝夕相伴也并非易事。对于阮籍而言,“亲友”要么离世,要么改变。“竹林七贤”中,嵇康被杀,向秀、山涛、王戎等人在司马氏政权中为官。内心痛苦且坚守自我的阮籍,怎能不感到孤独?但人终究是社会性生物。即便如阮籍这般高傲的孤独者,在特定时刻,比如黄昏降临之时,也渴望与同伴交流思想和情感,这也是阮籍写下“日暮思亲”诗句的缘由。然而,在亲友中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阮籍也绝不会降低自己的标准去与那些志趣不合的人交往。“晤言用自写”中的“写”是描摹之意,他只是在心中想象与人对话的情景,而不会真的去与人交谈。寂寞确实令人痛苦,但与志趣不同的人交往则更加痛苦。
# 起语兴情慨慨,结语寄意殷殷,如此首尾盘礴,自是阮公家数。
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七
# 自然愤世嫉俗,人必有此感,无事字求句测也。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
# 如白首狂夫,歌哭道中,辄向黄河乱流欲渡,彼自有所以伤心之故,不可为他人言。而听者不察,争欲按其节奏谱入诗,夫孰能测其心者!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欤?乃独坐空堂,无人焉;“出门临永路”,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焉。所见惟鸟飞兽耳。其写无人处,可谓尽情。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阮嗣宗越礼惊众,然以口不臧否人物,司马文王称为至慎。盖晋人中极蕴藉者。其《咏怀》十七首,神韵澹淡,笔墨之外,俱含不尽之思,政以蕴藉胜人耳。
清吴大受《诗筏》
# 此首因所如不合,眷恋故人也。前六,以独坐寡欢,点醒不合于世,出门登高。一气写来,最有劲势。后四,接旷野鸟兽,略一写景,急脉缓受法也。而呼起怀人正意作收,愈觉灵紧。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 悼国无人也。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途穷能无恸乎!孤鸟离兽,士不西走蜀则南走吴耳。思亲友以写晤言,其孙登、叔夜之伦耶?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二
上一篇:魏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下一篇:魏晋·曹植《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