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qín
wáng

朝代:汉作者:刘向浏览量:2
qín
jiàng
wáng
jiǎn
zhào
zhào
wáng
jìn
shōu
jìn
bīng
běi
lüè
zhì
yān
nán
jiè
tài
dān
kǒng
nǎi
qǐng
jīng
qīng
yuē
:“
:“
qín
bīng
dàn
shuǐ
suī
cháng
shì
xià
zāi
?”
?”
jīng
qīng
yuē
:“
:“
wēi
tài
yán
chén
yuàn
zhī
jīn
xíng
ér
xìn
qín
wèi
qīn
jīn
fán
jiāng
jūn
qín
wáng
gòu
zhī
jīn
qiān
jīn
wàn
jiā
chéng
néng
fán
jiāng
jūn
shǒu
yān
kàng
zhī
xiàn
qín
wáng
qín
wáng
yuè
jiàn
chén
chén
nǎi
yǒu
bào
tài
。”
。”
tài
yuē
:“
:“
fán
jiāng
jūn
qióng
kùn
lái
guī
dān
dān
rěn
zhī
ér
shāng
zhǎng
zhě
zhī
yuàn
xià
gēng
zhī
!”
!”
jīng
zhī
tài
rěn
nǎi
suì
jiàn
fán
yuē
:“
:“
qín
zhī
jiāng
jūn
wèi
shēn
zōng
jiē
wéi
jīn
wén
gòu
jiāng
jūn
zhī
shǒu
jīn
qiān
jīn
wàn
jiā
jiāng
nài
?”
?”
fán
jiāng
jūn
yǎng
tiān
tài
liú
yuē
:“
:“
měi
niàn
cháng
tòng
suǐ
zhī
suǒ
chū
ěr
!”
!”
yuē
:“
:“
jīn
yǒu
yán
jiě
yān
guó
zhī
huàn
ér
bào
jiāng
jūn
zhī
chóu
zhě
?”
?”
fán
nǎi
qián
yuē
:“
:“
wéi
zhī
nài
?”
?”
jīng
yuē
:“
:“
yuàn
jiāng
jūn
zhī
shǒu
xiàn
qín
qín
wáng
ér
shàn
jiàn
chén
chén
zuǒ
shǒu
xiù
ér
yòu
shǒu
zhèn
xiōng
rán
jiāng
jūn
zhī
chóu
bào
ér
yān
guó
jiàn
líng
zhī
chǐ
chú
jiāng
jūn
yǒu
?”
?”
fán
piān
tǎn
è
wàn
ér
jìn
yuē
:“
:“
chén
qiè
chǐ
齿
xīn
nǎi
jīn
wén
jiào
!”
!”
suì
wěn
tài
wén
zhī
chí
wǎng
shī
ér
āi
nài
nǎi
suì
chéng
fán
zhī
shǒu
hán
fēng
zhī
shì
tài
qiú
tiān
xià
zhī
shǒu
zhào
rén
rén
zhī
shǒu
zhī
bǎi
jīn
shǐ
使
gōng
yào
cuì
zhī
shì
rén
xuè
rén
zhě
nǎi
wéi
zhuāng
qiǎn
jīng
yān
guó
yǒu
yǒng
shì
qín
yáng
nián
shí
èr
shā
rén
rén
gǎn
shì
nǎi
lìng
qín
yáng
wéi
jīng
yǒu
suǒ
dài
rén
yuǎn
wèi
lái
ér
wèi
liú
dài
qǐng
zhī
wèi
tài
chí
zhī
yǒu
gǎi
huǐ
nǎi
qǐng
zhī
yuē
:“
:“
jìn
jīng
qīng
zāi
dān
qǐng
xiān
qiǎn
qín
yáng
!”
!”
jīng
chì
tài
yuē
:“
:“
jīn
wǎng
ér
fǎn
zhě
shù
jīn
shǒu
zhī
qiáng
qín
suǒ
liú
zhě
dài
jīn
tài
chí
zhī
qǐng
jué
!”
!”
suì
tài
bīn
zhī
shì
zhě
jiē
bái
guān
sòng
zhī
zhì
shuǐ
shàng
dào
gāo
jiàn
zhù
jīng
ér
wéi
biàn
zhǐ
zhī
shēng
shì
jiē
chuí
lèi
yòu
qián
ér
wéi
yuē
:“
:“
fēng
xiāo
xiāo
shuǐ
hán
zhuàng
shì
huán
!”
!”
wéi
kāng
kǎi
shēng
shì
jiē
chēn
jìn
shàng
zhǐ
guān
shì
jīng
suì
jiù
chē
ér
zhōng
zhì
qín
chí
qiān
jīn
zhī
hòu
wèi
qín
wáng
chǒng
chén
zhōng
shù
méng
jiā
jiā
wèi
xiān
yán
qín
wáng
yuē
:“
:“
yān
wáng
chéng
zhèn
wáng
zhī
wēi
gǎn
xīng
bīng
wáng
yuàn
guó
wéi
nèi
chén
zhū
hóu
zhī
liè
gòng
zhí
jùn
xiàn
ér
fèng
shǒu
xiān
wáng
zhī
zōng
miào
kǒng
gǎn
chén
jǐn
zhǎn
fán
tóu
xiàn
yān
zhī
kàng
zhī
hán
fēng
yān
wáng
bài
sòng
tíng
shǐ
使
shǐ
使
wén
wáng
wéi
wáng
mìng
zhī
。”
。”
qín
wáng
wén
zhī
nǎi
cháo
shè
jiǔ
bīn
jiàn
yān
shǐ
使
zhě
xián
yáng
gōng
jīng
fèng
fán
tóu
hán
ér
qín
yáng
fèng
xiá
jìn
zhì
xià
qín
yáng
biàn
zhèn
kǒng
qún
chén
guài
zhī
jīng
xiào
yáng
qián
wèi
xiè
yuē
:“
:“
běi
mán
zhī
rén
wèi
cháng
jiàn
tiān
zhèn
shè
yuàn
wáng
shāo
jiǎ
jiè
zhī
shǐ
使
shǐ
使
qián
。”
。”
qín
wáng
wèi
yuē
:“
:“
yáng
suǒ
chí
!”
!”
fèng
zhī
qióng
ér
shǒu
xiàn
yīn
zuǒ
shǒu
qín
wáng
zhī
xiù
ér
yòu
shǒu
chí
shǒu
zhèn
zhī
wèi
zhì
shēn
qín
wáng
jīng
yǐn
ér
jué
xiù
jiàn
jiàn
cháng
cāo
shì
shí
kǒng
jiàn
jiān
jīng
zhú
qín
wáng
qín
wáng
huán
zhù
ér
zǒu
qún
chén
jīng
è
jìn
shī
ér
qín
qún
chén
shì
diàn
殿
shàng
zhě
chí
chǐ
bīng
zhū
láng
zhōng
zhí
bīng
jiē
chén
diàn
殿
xià
fēi
yǒu
zhào
shàng
fāng
shí
zhào
xià
bīng
jīng
zhú
qín
wáng
ér
huáng
ér
nǎi
shǒu
gòng
zhī
shì
shí
shì
xià
suǒ
fèng
yào
náng
qín
wáng
fāng
huán
zhù
zǒu
huáng
zhī
suǒ
wéi
zuǒ
yòu
nǎi
yuē
:“
:“
wáng
jiàn
wáng
jiàn
!”
!”
suì
jīng
duàn
zuǒ
jīng
fèi
nǎi
yǐn
shǒu
qín
wáng
zhòng
zhòng
zhù
qín
wáng
bèi
chuāng
zhī
shì
jiù
zhù
ér
xiào
yuē
:“
:“
shì
suǒ
chéng
zhě
nǎi
shēng
jié
zhī
yuē
bào
tài
。”
。”
zuǒ
yòu
qián
zhǎn
jīng
qín
wáng
xuàn
liáng
jiǔ

译文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逐句剖析

"秦将王翦破赵":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

# 秦将王翦破赵:“秦将王翦破赵”二句: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虏赵王":俘虏了赵王,

"尽收其地":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

# 收:占领。

"进兵北略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

# 略:通掠,掠夺,夺取。,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

"至燕南界":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

"乃请荆卿曰":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

# 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秦兵旦暮渡易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

# 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则虽欲长侍足下":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

# 长侍:长久侍奉。

"岂可得哉":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

"荆卿曰":荆轲说:“

"微太子言":即使是你不说,

# 微:假如没有。

"臣愿得谒之":我也要请求行动。

# 谒:拜访。

"今行而无信":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 今行而无信: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则秦未可亲也":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 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夫今樊将军":现在的樊将军,

# 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秦王购之金千斤":秦王用千斤的黄金,

# 秦王购之金千斤: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

"邑万家":一万户的封邑。

# 邑:封地。

"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 诚:如果。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

# 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秦王必说见臣":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 说:同“悦”,喜欢,高兴。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曰":太子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

"丹不忍以己之私":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

"而伤长者之意":而伤害长者的心意,

"愿足下更虑之":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 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荆轲知太子不忍":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

"乃遂私见樊於期":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

"曰":对他说:“

"秦之遇将军":秦对你樊於期,

# 遇:对待。

"可谓深矣":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 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父母宗族":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

"皆为戮没":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

# 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今闻购将军之首":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

"金千斤":用千斤的黄金,

"邑万家":一万户的封邑,

"将奈何":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

"吾每念":我常常想起来,

"常痛于骨髓":常常恨入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轲曰":荆轲说:”

"今有一言":如今有一句话,

"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

"何如":怎么样?”

"樊於期乃前曰":樊於期走上前说:“

"为之奈何":到底怎么做?”

"荆轲曰":荆轲说:”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 善:好好地。

"臣左手把其袖":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

# 把:握,抓住。

"而右手揕其胸":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

# 揕:刺。

"然则将军之仇报":这样,将军的仇报了,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 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

# 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

# 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乃今得闻教":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遂自刎":于是自杀。

"太子闻之":太子听说以后,

"驰往":连忙驱车赶到,

"伏尸而哭":伏在尸体上大哭,

"极哀":哭得非常伤心。

"既已":但已经,

"无可奈何":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乃遂盛樊於期之首":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

# 盛:装。

"函封之":用盒子装好。

# 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

#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取之百金":用一百金把它买到,

"使工以药淬之":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 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工:工匠。

"以试人":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

"血濡缕":血沾湿衣裳,

# 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人无不立死者":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

"年十二":十二岁的时候,

"杀人":就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 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乃令秦武阳为副":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 为副: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荆轲在等一个人,

# 荆轲有所待:荆轲等待一个人。

"欲与俱":想和他一道去,

# 欲与俱:想同他一起去。

"其人居远未来":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

"而为留待":因而停下等候他。

"顷之未发":过了一阵还没动身,

# 发:打开。

"太子迟之":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 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疑其有改悔":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乃复请之曰":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

"日以尽矣":时间跨度不早了,

"荆卿岂无意哉":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

"荆轲怒":荆轲非常生气,

"叱太子曰":怒斥太子道:”

"今日往而不反者":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竖子也":那是小人!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

#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仆所以留者":我之所以停留下来,

"待吾客与俱":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

"今太子迟之":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

"请辞决矣":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 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遂发":于是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

"皆白衣冠以送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至易水上":到了易水上,

"既祖":祭过路神,

# 既祖: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取道":就要上路了。

# 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击筑":高渐离敲着筑,

#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荆轲和而歌":荆轲和着节拍唱歌,

"为变徵之声":发出悲凉的声音,

#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士皆垂泪涕泣":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

"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又走上前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 还:通“环”,绕。

"复为慷慨羽声":又发出激愤的声音,

# 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士皆瞋目":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

#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发尽上指冠":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既至秦":到了秦国之后,

"持千金之资币物":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 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

# 振怖:惧怕。振,通“震”。,诚:确实。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不敢出兵来抗拒,

"愿举国为内臣":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

"比诸侯之列":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

# 比:并,列。

"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 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 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恐惧不敢自陈":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

"谨斩樊於期头":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

"函封":用盒子装好,

"燕王拜送于庭":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

"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 使使:派遣使者。

"唯大王命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 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秦王闻之":秦王听了之后,

"大喜":非常高兴。

"乃朝服":于是穿上朝服,

"设九宾":设九宾之礼,

"见燕使者咸阳宫":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

# 奉:两手捧着。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

"以次进":依次进来。

# 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至陛下":到了台阶下,

# 陛:殿前的台阶。

"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

"群臣怪之":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

# 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前为谢曰":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

"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人,

"未尝见天子":没有见过天子,

"故振慑":所以有些害怕,

"愿大王少假借之":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

# 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 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谓轲曰":秦王对荆轲说:”

"起":起来吧,

"取武阳所持图":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

"发图":打开地图,

"图穷而匕首见":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未至身":没有刺到,

"秦王惊":秦王非常吃惊,

"自引而起":耸身站了起来,

# 自引而起: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绝袖":挣断衣袖。

"拔剑":拔剑,

"剑长":但剑太长,

"操其室":于是拿起剑鞘。

# 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时恐急":当时非常危急,

"剑坚":剑插得太紧,

# 剑坚:剑插得紧。

"故不可立拔":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逐秦王":荆轲追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惊愕":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

"卒起不意":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 卒起不意:卒起不意”二句: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尽失其度":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而秦法":而按照秦国的法律,

"群臣侍殿上者":在殿上侍俸的群臣,

"不得持尺兵":不能带一点兵器;

# 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诸郎中执兵":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

# 郎中:宫廷的侍卫。

"皆陈殿下":都在殿下侍候,

"非有诏不得上":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方急时":正在慌急之中,

"不及召下兵":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

"以故荆轲逐秦王":所以荆轲追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时":这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

# 提:掷击。

"秦王方还柱走":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

"卒惶急不知所为":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左右乃曰":左右大臣都提醒说:”

"王负剑":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 负剑:负剑于背。

"王负剑":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 负剑:负剑于背。

"遂拔以击荆轲":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

"断其左股":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废":荆轲伤残倒地了,

# 废:倒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

"不中":没投中,

"中柱":击中了柱子。

"秦王复击轲":秦王又砍击荆轲,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

"倚柱而笑":靠着柱子笑着,

"箕踞以骂曰":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事所以不成者":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

"乃欲以生劫之":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

# 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左右既前":秦王的侍卫上前,

"斩荆轲":斩杀了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入西汉刘向编写的《战国策・燕策三》,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那时秦国还没统一六国,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讲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读着让人揪心又难过,也能看出战国末期的社会状况。作者写荆轲为了燕国不惜牺牲自己,把他讲义气、不怕死的劲儿都写活了。除了荆轲,田光、樊於期这些配角也写得特别生动。文章靠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各种打动人的小细节,把荆轲沉着、豪迈的性格展现得明明白白,是一篇很值得读的历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末年,天下风云变幻。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铁骑连番征伐,率先吞灭韩国。至公元前228年,秦军大破赵国都城邯郸,虽未将赵国全境纳入版图,然六国俱寒。秦国横扫六合之势已成,天下诸侯莫敢撄其锋芒。​燕国僻处赵国东北,国小兵弱,在强秦威压下岌岌可危。昔年,燕王喜为求一时安稳,将太子丹送往秦国为质。不料秦人倨傲,对太子丹百般轻慢。公元前232年,太子丹不堪折辱,冒险潜逃回燕。眼见秦军兵锋日盛,燕国朝不保夕,兼之胸中郁结被秦人折辱之恨,太子丹决意行险。他谋划派遣死士入秦,或劫持秦王,迫其归还诸侯故土;或刺杀秦王,令秦国朝堂大乱、君臣离心,如此燕国便可联合他国,共抗强秦。荆轲刺秦王之事,便在这般风雨欲来的局势中,拉开了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文,也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讲述了侠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携樊於期首级与燕国地图刺杀秦王,最终失败牺牲的悲壮故事,全篇饱含舍生取义的忠勇精神与风萧水寒的千古悲慨。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此段开篇直叙秦军事势,以“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层层递进,写秦军所向披靡之态。“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一句,将战火直推燕国边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大军压境的紧张局势,为后文太子丹恐惧、荆轲刺秦埋下伏笔。叙事简洁利落,却暗含兵临城下的压迫感,似山雨欲来风满楼,先声夺人。第二段: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愿足下更虑之!首句以“恐惧”二字点出太子丹的慌乱,“旦暮渡易水”极言秦军逼近之紧迫,他以“长侍足下不可得”之语,既表惶恐,亦用委婉言辞催促荆轲行动。荆轲应答则显沉稳,“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见其主动担当,随即提出“无信不可亲秦”的关键,直指问题核心。“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之策,看似残酷,却是彼时唯一能取信秦王的途径。太子丹“不忍伤长者之意”的回应,既显其仁厚,亦反衬荆轲之果决——二人态度对比,已见行事风格之异,亦为后文荆轲私见樊於期埋下线索。第三段:荆轲知太子不忍……遂自刎。荆轲私见樊於期,先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激起其悲愤,再历数“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之仇,句句戳中痛处。当樊於期长叹“顾计不知所出”时,荆轲方抛出“献首刺秦”之计,此语既报家仇,又解国患,一箭双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的动作,写其激动难耐;“日夜切齿拊心”之语,道尽积怨之深。他自刎的决绝,既为报秦王血仇,亦见其对荆轲之计的全然信任,此段将人物仇恨推向高潮,悲情色彩浓烈,读来令人扼腕。第四段:太子闻之……函封之。太子“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与前文“不忍”呼应,见其重情重义,然“既已不可奈何”一句,又显其无奈接受现实的隐忍。“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动作冷静,与悲哭之态形成反差,暗示刺杀计划已无退路,自此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叙事节奏由情感宣泄转向行动铺陈。第五、六段: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令秦武阳为副。“求匕首”“以药淬之”“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写准备过程之周密,见太子丹与荆轲对刺杀的重视,亦为后文行刺增加筹码。“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以侧面描写其凶悍,看似为荆轲得力助手,实则与后文朝堂上的“色变振恐”形成强烈反差,暗藏伏笔,此为行文精妙处。第七、八段:荆轲有所待……遂发。荆轲“待客与俱”,显其谨慎,欲求万无一失;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则见其急躁,二人矛盾初显。荆轲怒斥太子“竖子”,并以“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自白心志,言辞激烈,见其刚烈性格与对太子猜疑的愤懑。“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既明必死之心,亦含对使命的孤勇。“遂发”二字,利落收束准备阶段,将叙事推向易水送别之高潮。第九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白衣冠以送之”,素衣素冠,暗合送别死者之礼,预示荆轲此行有去无回。“既祖,取道”写饯行之仪,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以音乐渲染气氛。“变徵之声”凄婉,令“士皆垂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词直抒胸臆,以易水寒冽喻前路凶险,以“不复还”道破必死之志,慷慨悲壮,闻者动容。“羽声慷慨”转激昂,“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写众人情绪被点燃,与前文垂泪形成对比,尽显壮士赴死之豪情。荆轲“终已不顾”的背影,决绝而孤勇,画面极具冲击力。第十、十一、十二段:既至秦……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以“千金资币物”厚遗蒙嘉,此为智取,借宠臣之口打通关节。蒙嘉言辞极巧:“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先示弱,“举国为内臣”“给贡职如郡县”表臣服,“斩樊於期头献督亢地图”投其所好,句句切中秦王自大之心。秦王“大喜”“朝服设九宾”,既显对燕国“诚意”的信然,亦暗衬其傲慢,为后文行刺创造机会。此段写外交辞令与秦王反应,实则是刺杀前的暗流涌动,张力暗藏。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操其室。“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与前文“十二杀人”之勇形成鲜明反差,暴露其外强中干,幸而荆轲“顾笑武阳”,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为其圆场,言辞谦卑却得体,瞬间化解危机,见其临危不乱之智。“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七个字写尽惊心动魄:动作连贯,节奏急促,匕首之现如惊雷乍响。“左手把袖,右手揕胸”,荆轲动作迅猛,直指要害,然“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突发变故,局势骤转——此为行刺第一重波折,命运在此瞬间偏离轨迹。第十六、十七、十八段:荆轲逐秦王……被八创。“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写二人绕柱追逐,场面混乱;“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见事变突然,众人措手不及。“秦法不得持尺兵”的设定,使群臣空有护主之心却无还手之力,只能“以手共搏之”,更添紧张感。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虽非武力,却意外阻滞荆轲;左右高呼“王负剑”,秦王方拔剑断其左股——此为行刺第二重波折,细节描写环环相扣,胜负在须臾之间。荆轲“废”后仍“引匕首提秦王”,中柱而止,身被八创,却犹“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姿态傲慢,言语坦然,道出行刺本意“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既释失败之因,亦显其未改初衷的忠义,悲壮之气贯穿始终。最后一段: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斩荆轲”三字利落,写事之终结;“秦王目眩良久”,则以秦王的失态,反衬此次行刺带来的巨大冲击——虽未成功,却令不可一世的秦王心有余悸,久久难平。全文以荆轲之死始,以秦王之悸终,悲剧色彩浓重,余味悠长,既叹荆轲之勇,亦哀燕国之殇,更留待后人对“义”与“命”的无尽思索。

3. 作品点评

文章以战国末年强秦东扩为背景,用质朴笔触还原了荆轲刺秦的完整过程。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通过樊於期自刎献首、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关键情节,让历史场景如在眼前。作者擅长用细节刻画人物,太子丹“恐惧”“顿首”的惶急,荆轲“顾笑武阳”的镇定,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的狼狈,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处境。​文中对话简短有力,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暗含人物心理。荆轲“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的豪言,与图穷匕见时“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的临终独白,将其重诺轻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士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不仅塑造了荆轲这一悲剧英雄,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尚与反抗暴秦的时代呼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向《叶公好龙》

下一篇: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