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王翦破赵":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
# 秦将王翦破赵:“秦将王翦破赵”二句: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虏赵王":俘虏了赵王,
"尽收其地":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
# 收:占领。
"进兵北略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
# 略:通掠,掠夺,夺取。,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
"至燕南界":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
"乃请荆卿曰":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
# 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秦兵旦暮渡易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
# 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则虽欲长侍足下":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
# 长侍:长久侍奉。
"岂可得哉":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
"荆卿曰":荆轲说:“
"微太子言":即使是你不说,
# 微:假如没有。
"臣愿得谒之":我也要请求行动。
# 谒:拜访。
"今行而无信":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 今行而无信: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则秦未可亲也":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 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夫今樊将军":现在的樊将军,
# 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秦王购之金千斤":秦王用千斤的黄金,
# 秦王购之金千斤: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
"邑万家":一万户的封邑。
# 邑:封地。
"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 诚:如果。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
# 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秦王必说见臣":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
# 说:同“悦”,喜欢,高兴。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曰":太子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
"丹不忍以己之私":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
"而伤长者之意":而伤害长者的心意,
"愿足下更虑之":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 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荆轲知太子不忍":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
"乃遂私见樊於期":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
"曰":对他说:“
"秦之遇将军":秦对你樊於期,
# 遇:对待。
"可谓深矣":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 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父母宗族":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
"皆为戮没":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
# 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今闻购将军之首":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
"金千斤":用千斤的黄金,
"邑万家":一万户的封邑,
"将奈何":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
"吾每念":我常常想起来,
"常痛于骨髓":常常恨入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轲曰":荆轲说:”
"今有一言":如今有一句话,
"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
"何如":怎么样?”
"樊於期乃前曰":樊於期走上前说:“
"为之奈何":到底怎么做?”
"荆轲曰":荆轲说:”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 善:好好地。
"臣左手把其袖":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
# 把:握,抓住。
"而右手揕其胸":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
# 揕:刺。
"然则将军之仇报":这样,将军的仇报了,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 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
# 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
# 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乃今得闻教":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遂自刎":于是自杀。
"太子闻之":太子听说以后,
"驰往":连忙驱车赶到,
"伏尸而哭":伏在尸体上大哭,
"极哀":哭得非常伤心。
"既已":但已经,
"无可奈何":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乃遂盛樊於期之首":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
# 盛:装。
"函封之":用盒子装好。
# 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
#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取之百金":用一百金把它买到,
"使工以药淬之":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 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工:工匠。
"以试人":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
"血濡缕":血沾湿衣裳,
# 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人无不立死者":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
"年十二":十二岁的时候,
"杀人":就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 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乃令秦武阳为副":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 为副: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荆轲在等一个人,
# 荆轲有所待:荆轲等待一个人。
"欲与俱":想和他一道去,
# 欲与俱:想同他一起去。
"其人居远未来":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
"而为留待":因而停下等候他。
"顷之未发":过了一阵还没动身,
# 发:打开。
"太子迟之":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 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疑其有改悔":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乃复请之曰":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
"日以尽矣":时间跨度不早了,
"荆卿岂无意哉":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
"荆轲怒":荆轲非常生气,
"叱太子曰":怒斥太子道:”
"今日往而不反者":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
"竖子也":那是小人!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
#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仆所以留者":我之所以停留下来,
"待吾客与俱":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
"今太子迟之":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
"请辞决矣":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 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遂发":于是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
"皆白衣冠以送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至易水上":到了易水上,
"既祖":祭过路神,
# 既祖: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取道":就要上路了。
# 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击筑":高渐离敲着筑,
#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荆轲和而歌":荆轲和着节拍唱歌,
"为变徵之声":发出悲凉的声音,
#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士皆垂泪涕泣":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
"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又走上前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 还:通“环”,绕。
"复为慷慨羽声":又发出激愤的声音,
# 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士皆瞋目":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
#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发尽上指冠":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 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既至秦":到了秦国之后,
"持千金之资币物":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 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
# 振怖:惧怕。振,通“震”。,诚:确实。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不敢出兵来抗拒,
"愿举国为内臣":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
"比诸侯之列":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
# 比:并,列。
"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 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 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恐惧不敢自陈":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
"谨斩樊於期头":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
"函封":用盒子装好,
"燕王拜送于庭":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
"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 使使:派遣使者。
"唯大王命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 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秦王闻之":秦王听了之后,
"大喜":非常高兴。
"乃朝服":于是穿上朝服,
"设九宾":设九宾之礼,
"见燕使者咸阳宫":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
# 奉:两手捧着。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
"以次进":依次进来。
# 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至陛下":到了台阶下,
# 陛:殿前的台阶。
"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
"群臣怪之":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
# 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前为谢曰":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
"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人,
"未尝见天子":没有见过天子,
"故振慑":所以有些害怕,
"愿大王少假借之":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
# 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 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谓轲曰":秦王对荆轲说:”
"起":起来吧,
"取武阳所持图":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
"发图":打开地图,
"图穷而匕首见":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未至身":没有刺到,
"秦王惊":秦王非常吃惊,
"自引而起":耸身站了起来,
# 自引而起: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绝袖":挣断衣袖。
"拔剑":拔剑,
"剑长":但剑太长,
"操其室":于是拿起剑鞘。
# 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时恐急":当时非常危急,
"剑坚":剑插得太紧,
# 剑坚:剑插得紧。
"故不可立拔":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逐秦王":荆轲追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惊愕":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
"卒起不意":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 卒起不意:卒起不意”二句: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尽失其度":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而秦法":而按照秦国的法律,
"群臣侍殿上者":在殿上侍俸的群臣,
"不得持尺兵":不能带一点兵器;
# 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诸郎中执兵":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
# 郎中:宫廷的侍卫。
"皆陈殿下":都在殿下侍候,
"非有诏不得上":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方急时":正在慌急之中,
"不及召下兵":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
"以故荆轲逐秦王":所以荆轲追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时":这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
# 提:掷击。
"秦王方还柱走":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
"卒惶急不知所为":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左右乃曰":左右大臣都提醒说:”
"王负剑":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 负剑:负剑于背。
"王负剑":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
# 负剑:负剑于背。
"遂拔以击荆轲":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
"断其左股":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废":荆轲伤残倒地了,
# 废:倒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
"不中":没投中,
"中柱":击中了柱子。
"秦王复击轲":秦王又砍击荆轲,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 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
"倚柱而笑":靠着柱子笑着,
"箕踞以骂曰":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事所以不成者":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
"乃欲以生劫之":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
# 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左右既前":秦王的侍卫上前,
"斩荆轲":斩杀了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文,也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讲述了侠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携樊於期首级与燕国地图刺杀秦王,最终失败牺牲的悲壮故事,全篇饱含舍生取义的忠勇精神与风萧水寒的千古悲慨。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此段开篇直叙秦军事势,以“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层层递进,写秦军所向披靡之态。“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一句,将战火直推燕国边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大军压境的紧张局势,为后文太子丹恐惧、荆轲刺秦埋下伏笔。叙事简洁利落,却暗含兵临城下的压迫感,似山雨欲来风满楼,先声夺人。第二段: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愿足下更虑之!首句以“恐惧”二字点出太子丹的慌乱,“旦暮渡易水”极言秦军逼近之紧迫,他以“长侍足下不可得”之语,既表惶恐,亦用委婉言辞催促荆轲行动。荆轲应答则显沉稳,“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见其主动担当,随即提出“无信不可亲秦”的关键,直指问题核心。“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之策,看似残酷,却是彼时唯一能取信秦王的途径。太子丹“不忍伤长者之意”的回应,既显其仁厚,亦反衬荆轲之果决——二人态度对比,已见行事风格之异,亦为后文荆轲私见樊於期埋下线索。第三段:荆轲知太子不忍……遂自刎。荆轲私见樊於期,先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激起其悲愤,再历数“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之仇,句句戳中痛处。当樊於期长叹“顾计不知所出”时,荆轲方抛出“献首刺秦”之计,此语既报家仇,又解国患,一箭双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的动作,写其激动难耐;“日夜切齿拊心”之语,道尽积怨之深。他自刎的决绝,既为报秦王血仇,亦见其对荆轲之计的全然信任,此段将人物仇恨推向高潮,悲情色彩浓烈,读来令人扼腕。第四段:太子闻之……函封之。太子“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与前文“不忍”呼应,见其重情重义,然“既已不可奈何”一句,又显其无奈接受现实的隐忍。“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动作冷静,与悲哭之态形成反差,暗示刺杀计划已无退路,自此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叙事节奏由情感宣泄转向行动铺陈。第五、六段: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令秦武阳为副。“求匕首”“以药淬之”“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写准备过程之周密,见太子丹与荆轲对刺杀的重视,亦为后文行刺增加筹码。“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以侧面描写其凶悍,看似为荆轲得力助手,实则与后文朝堂上的“色变振恐”形成强烈反差,暗藏伏笔,此为行文精妙处。第七、八段:荆轲有所待……遂发。荆轲“待客与俱”,显其谨慎,欲求万无一失;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则见其急躁,二人矛盾初显。荆轲怒斥太子“竖子”,并以“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自白心志,言辞激烈,见其刚烈性格与对太子猜疑的愤懑。“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既明必死之心,亦含对使命的孤勇。“遂发”二字,利落收束准备阶段,将叙事推向易水送别之高潮。第九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白衣冠以送之”,素衣素冠,暗合送别死者之礼,预示荆轲此行有去无回。“既祖,取道”写饯行之仪,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以音乐渲染气氛。“变徵之声”凄婉,令“士皆垂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词直抒胸臆,以易水寒冽喻前路凶险,以“不复还”道破必死之志,慷慨悲壮,闻者动容。“羽声慷慨”转激昂,“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写众人情绪被点燃,与前文垂泪形成对比,尽显壮士赴死之豪情。荆轲“终已不顾”的背影,决绝而孤勇,画面极具冲击力。第十、十一、十二段:既至秦……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以“千金资币物”厚遗蒙嘉,此为智取,借宠臣之口打通关节。蒙嘉言辞极巧:“燕王振怖大王之威”先示弱,“举国为内臣”“给贡职如郡县”表臣服,“斩樊於期头献督亢地图”投其所好,句句切中秦王自大之心。秦王“大喜”“朝服设九宾”,既显对燕国“诚意”的信然,亦暗衬其傲慢,为后文行刺创造机会。此段写外交辞令与秦王反应,实则是刺杀前的暗流涌动,张力暗藏。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操其室。“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与前文“十二杀人”之勇形成鲜明反差,暴露其外强中干,幸而荆轲“顾笑武阳”,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为其圆场,言辞谦卑却得体,瞬间化解危机,见其临危不乱之智。“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七个字写尽惊心动魄:动作连贯,节奏急促,匕首之现如惊雷乍响。“左手把袖,右手揕胸”,荆轲动作迅猛,直指要害,然“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突发变故,局势骤转——此为行刺第一重波折,命运在此瞬间偏离轨迹。第十六、十七、十八段:荆轲逐秦王……被八创。“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写二人绕柱追逐,场面混乱;“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见事变突然,众人措手不及。“秦法不得持尺兵”的设定,使群臣空有护主之心却无还手之力,只能“以手共搏之”,更添紧张感。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虽非武力,却意外阻滞荆轲;左右高呼“王负剑”,秦王方拔剑断其左股——此为行刺第二重波折,细节描写环环相扣,胜负在须臾之间。荆轲“废”后仍“引匕首提秦王”,中柱而止,身被八创,却犹“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姿态傲慢,言语坦然,道出行刺本意“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既释失败之因,亦显其未改初衷的忠义,悲壮之气贯穿始终。最后一段: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斩荆轲”三字利落,写事之终结;“秦王目眩良久”,则以秦王的失态,反衬此次行刺带来的巨大冲击——虽未成功,却令不可一世的秦王心有余悸,久久难平。全文以荆轲之死始,以秦王之悸终,悲剧色彩浓重,余味悠长,既叹荆轲之勇,亦哀燕国之殇,更留待后人对“义”与“命”的无尽思索。
3. 作品点评
文章以战国末年强秦东扩为背景,用质朴笔触还原了荆轲刺秦的完整过程。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却通过樊於期自刎献首、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关键情节,让历史场景如在眼前。作者擅长用细节刻画人物,太子丹“恐惧”“顿首”的惶急,荆轲“顾笑武阳”的镇定,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的狼狈,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处境。文中对话简短有力,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暗含人物心理。荆轲“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的豪言,与图穷匕见时“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的临终独白,将其重诺轻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士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不仅塑造了荆轲这一悲剧英雄,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尚与反抗暴秦的时代呼声。
上一篇:汉·刘向《叶公好龙》
下一篇:汉·司马迁《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