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
#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庞葱:魏国大臣。一作庞恭。
"谓魏王曰":庞葱对魏王说:“
"今一人言市有虎":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
#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王信之乎":大王相信吗?”
#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王曰":魏王说:“
"否":不相信。”
"“":“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
",":,
"王信之乎":大王相信吗?”
# 信:相信。
"王曰":魏王说:“
"寡人疑之矣":那我就要疑惑了。”
#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
",":,
"王信之乎":大王相信吗?”
"王曰":魏王说:“
"寡人信之矣":我相信了。”
"庞葱曰":庞葱说:“
"夫市之无虎明矣":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
# 明:明白,清楚。,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 然:可是。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
# 大梁:地名,魏国国都。,去:距离。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 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葱(恭)自称。者,……的人。
"愿王察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 察:观察,仔细看,明察。,愿:希望。
"王曰":魏王说:“
"寡人自为知":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辞行":于是庞葱告辞而去,
"而谗言先至":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太子罢质":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
"果不得见":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 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得:能够(得到)。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篇讽谏文。故事通过庞葱以“三人成虎”的比喻向魏王进谏,提醒其不要轻信谗言,但魏王最终还是听信谗言不再召见庞葱,体现出谗言可畏以及进谏的艰难。
2. 分段赏析
故事引入:“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这一节为故事的开端,庞葱以“一人言市有虎”设问,魏王给出“不信”的回答,简洁地展现出魏王对单一谣言的否定态度,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魏王判断力的初步关注,同时也体现出庞葱巧妙设局的开端。态度转变:“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当庞葱提出有两人说街市有虎时,魏王的回答变为“疑之矣”,表明随着谣言传播范围的扩大,魏王的态度开始发生动摇。这一转变暗示了人数的增加对魏王判断的影响,初步揭示了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影响人的认知这一现象,体现出谣言的蛊惑性开始显现。深信谣言:“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到“三人言市有虎”时,魏王直接表示“信之矣”。这表明当谣言达到一定程度,即多人重复传播时,魏王完全相信了虚假的信息。此段深刻地揭示了“三人成虎”的核心寓意,即谣言经过多次传播后,会让人信以为真,哪怕原本是荒谬的言论。庞葱提醒:“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这一节,庞葱处点明了“三人成虎”的道理,指出街市本无虎,但因三人传言而让人信以为真。同时,他将街市与邯郸的距离对比,强调邯郸距离魏国都城大梁更远,暗示背后议论他的人虽多,但言论未必真实。庞葱的提醒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魏王的忠诚,希望魏王能够明察秋毫,不被谣言所左右。结局悲剧:“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王虽口头上表示自己会判断,但实际行动上却未能做到。庞葱走后,谗言先至,最终导致太子罢质后庞葱不得见魏王。这一结局不仅讽刺了魏王的轻信和缺乏判断力,也进一步强调了谣言的危害,即即使是无端的诽谤,经过多次传播也可能让人深信不疑,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庞葱失去面见魏王的机会。
#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
# 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
清褚人荻《隋唐演义》
# 且类曾参杀人,三人成虎,忧谗畏讥,不可终日。
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
上一篇:汉·佚名《陌上桑》
下一篇:汉·刘向《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