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到楚国,
#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以:因为。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入":晏子不进去,
"曰":说:“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
"今臣使楚":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
"不当从此门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
"傧者更道":迎接宾客的人更换了引导路线,
# 更:改变。,傧者:主管接待客人的人。
"从大门入":从大门进去。
"见楚王":拜见楚王。
"王曰":楚王说:“
"齐无人耶":齐国没有人可派吗?
"使子为使":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对曰":晏子回答说:“
"齐之临淄三百闾":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
# 三百闾:周制,二十五家为间,三百为七千五百户。这里是虚指,极言人口众多。,临淄:齐国首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张袂成阴":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
# 阴:同“荫”。,袂:衣袖。
"挥汗成雨":挥洒汗水,就是下雨,
"比肩继踵而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
# 比肩继踵:肩靠肩,脚靠脚形容人多。比:并列,靠着。踵:脚后跟,这里代指脚。
"何为无人":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王曰":楚王说:“
"然则何为使子":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
# 何为:怎么能说。为:同“谓”。
"晏子对曰":晏子回答说:“
"齐命使":齐国派遣使臣,
#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各有所主":各有不同的规矩:
#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其贤者使使贤主":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
# 主:指国君。,使使:派出使。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
#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婴最不肖":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故宜使楚矣":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 宜:应该。
"晏子将使楚":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 使:出使。,将:将要。
"楚王闻之":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 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闻:听说。
"谓左右曰":对身边的大臣说:“
# 谓左右曰:对身边的人说。左右:身边的人。
"晏婴":晏婴是,
"齐之习辞者也":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 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善于。辞:辞令。者:......的人。
"今方来":现在他正要来,
# 方:将要。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
# 之:代词,代晏子。,辱:侮辱。,欲:想。,吾:我。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
#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何以:即以何。
"左右对曰":侍臣回答说:“
# 对:回答。
"为其来也":在他来的时候,
# 为:这里相当于“于”。
"臣请缚一人":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
# 缚:捆绑。
"过王而行":从大王面前走过,
# 而:表顺承。
"王曰":大王(
"‘":就)
"何为者也":是做什么的?
# 何:什么。
"对曰":回答说:
"‘":‘
"齐人也":是齐国人。
"‘":‘
"王曰":大王(接着再)问:“
"‘何坐":‘犯了什么罪?
#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直接带回注释的话下面选取是错误的":’
"坐盗":犯了偷窃罪。
"’":’”
"晏子至":晏子来到了楚国,
"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请晏子喝酒,
# 赐:赏赐,给予。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 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酣: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 诣:到........去(指到尊长那里去)。
"王曰":楚王问道:“
"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
# 为:相当于“于”,当。,曷:同“何”,什么。
"对曰":回答说:“
"齐人也":是齐国人,
"坐盗":犯了偷窃罪。”
"王视晏子曰":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 善:擅长。,固:乃。表意外的语气。
"晏子避席对曰":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
#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避:离开。席:座。
"婴闻之":我听说,
# 闻:听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
# 为:变为。,则:就是。,生:生长。
"生于淮北则为枳":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
#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叶徒相似":只是叶子相像罢了,
# 徒:只是,仅仅。
"其实味不同":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 不同:不一样。,味:味道。,其实:它们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这是什么原因呢?
#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所以:……原因。然:这样。
"水土异也":水土地方不相同啊。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
"入楚则盗":到了楚国就偷东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 得无:莫不是,表委婉或推测的问话。
"王笑曰":楚王笑着说:“
"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
#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寡人反取病焉":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病:辱,没趣。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叙事文。介绍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人因他身材矮小开小门刁难、楚王嘲讽齐国无人及诬陷齐人善盗,晏子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张袂成阴”“橘生淮北则为枳”等精妙应对一一化解的全过程。描绘了晏子在外交场合机智反击的场景,体现了他高超的辩才与维护国家尊严的气节,营造了楚王等强权者从傲慢设局到尴尬落败的讽刺氛围,表达了对智者胆识的赞美及对以貌取人、刻意刁难行为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开篇直叙事件背景,楚人因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旁开小门“迎接”,暗藏羞辱之意。“延”字表面是邀请,实则暗含轻蔑,将楚人以貌取人、刻意刁难的心态显露无遗。“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拒绝进门,逻辑反击极为精妙:他不直接指责楚人无礼,而是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为前提,暗含“若从狗门入,则楚国是狗国”的推理。这一回应既维护了自身尊严,又将难题抛给对方——若坚持让他走小门,便是承认楚国为“狗国”。语言简洁有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显辩才。“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楚人被晏子的言辞折服,不得不引导他从大门进入。“更道”二字,既写出楚人被迫让步的尴尬,也侧面烘托出晏子初次交锋的胜利,为后文楚王的刁难埋下伏笔。“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楚王见面即发难,用“齐无人耶”质疑齐国人才匮乏,实则嘲讽晏子身材矮小、能力不足。语气傲慢,充满挑衅。“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先以夸张手法描绘齐国都城临淄的繁盛:“三百闾”极言人口众多,“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成语层层递进,用画面感极强的描述反驳“齐无人”的谬论,语言气势充沛,展现齐国的强盛底蕴。“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楚王不依不饶,追问为何派晏子出使,实则仍在讥讽其资质平庸。“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以退为进,先承认齐国“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的外交规则,随后自贬“最不肖”,却话锋一转,暗示楚王所代表的楚国是“不肖主”——看似自谦,实则用逻辑反讽将楚王的羞辱原数奉还。“故宜使楚矣”语气平淡,却暗藏锋芒,令楚王哑口无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段落转换至楚王的事前谋划,“习辞者”点明楚王对晏子辩才的忌惮,“吾欲辱之”直接暴露其刻意刁难的目的。“何以也”是问计于左右,为下文设局埋下伏笔。“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左右献策的细节极具画面感:绑一人从楚王面前经过,借“齐人盗”的戏码,企图将“齐人善盗”的标签扣在晏子头上。这一计策看似巧妙,却忽略了晏子的应变能力,为后文的反杀埋下隐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宴会场景中,楚王按预谋发难,“酒酣”时发难更显刻意,“吏二缚一人”的表演感十足,意图在公开场合让晏子难堪。“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楚王明知故问,借“齐人坐盗”直接质疑齐国国民的品行,语气轻蔑,试图以个别现象贬低整个齐国。“视”字写出楚王紧盯晏子的挑衅姿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起身“避席”,先以礼仪彰显态度郑重,再以“橘枳之喻”展开反击:用植物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口味变异的自然现象,类比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差异,逻辑严谨且通俗易懂。“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将“齐人入楚为盗”的原因归咎于“楚之水土”,即楚国的社会环境影响,巧妙地将羞辱反弹给楚王——不是齐人善盗,而是楚国的环境使人变坏。“得无……耶”的反问语气委婉,却极具穿透力,让楚王无法辩驳。“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楚王的“笑”充满尴尬与无奈,“圣人非所与熙”承认晏子的智慧不可戏弄,“反取病焉”则自嘲自取其辱。结尾以楚王的失败告终,既凸显晏子的辩才无碍,也暗含对楚国君臣狭隘心态的讽刺。
3. 作品点评
文章用简短的文字,把晏子刻画得活灵活现。面对突发状况,晏子总能沉着应对,关键时刻守住原则,靠着一张巧嘴化解危机。他脑子转得快,说理一环扣一环,举手投足间透着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让人过目难忘。在古代人物形象里,晏子有着自己的独特气质,让人一眼就能记住。他在外交场合的应对策略,说话时的巧妙技巧,都是传统文化里的宝贵财富,到现在还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学习。
上一篇: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下一篇:汉·佚名《古诗十九首(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