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决兮将奈何":瓠子口黄河决堤啦,这可怎么办。
# 决:决口。,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亦称瓠子口。瓠子河由此分一部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注入济水。
"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洪水浩浩荡荡,广大的闾里都成了河道。
# 虑殚:心思用尽。殚:尽,完。,浩浩洋洋:水盛大貌。闾:二十五家相聚称为闾,此泛指村庄。洋洋,一作旰旰。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闾里都成了河道啊,大地不得安宁。
# 地:指梁楚之地,包括今河南商丘及江苏徐州一带地区。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治水的工程没完没了啊,吾山都被削平。
# 吾山:即鱼山,在今山东东阿。
"吾山平兮钜野溢":吾山被削平啊,钜野泽水满外溢。
# 钜野:古湖泽名,即钜野泽,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北五里,已湮没。
"鱼弗郁兮柏冬日":鱼儿在水中翻腾啊,整个冬天都被洪水笼罩。
# 柏:通"迫",逼近。,弗郁:一作沸郁,纷纭繁多貌。
"正道弛兮离常流":黄河原来的河道废弛啦,水流偏离了常轨。
# 弛:毁废。一作驰。,正道:指正常的水道。一作延道。
"蛟龙骋兮放远游":蛟龙肆意驰骋啊,在远方游走。
# 骋:恣意。
"归旧川兮神哉沛":希望河水回归旧河道啊,神力是多么浩大。
# 旧川:原河道。
"不封禅兮安知外":如果不进行封禅啊,怎知上天的意旨。
# 外:指外面河水泛滥的真实灾情。,封禅:指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去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
"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我想问河神啊,你为何如此不仁。
# 河公: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因为渡河淹死,天帝封之为水神。一作河伯。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河水泛滥不止啊,让我们忧愁。
# 吾人:吾民,我的臣民。
"啮桑浮兮淮泗满":啮桑被洪水淹没漂浮啊,淮水和泗水都水满为患。
# 淮泗: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常同淮河一块连称淮泗。,啮桑:《康熙字典》:“《史记·河渠书》啮桑浮兮淮泗满。【注】啮桑,地名。”
"久不反兮水维缓":洪水长久不消退啊,水患难以控制。
# 缓:断,指决口。,水维:河水的纲维,指河堤。,反:同“返”。
"河汤汤兮激潺湲":黄河水势浩浩荡荡,水流湍急。
# 激潺湲:激起很大的水声。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一说指波浪。,汤汤:水盛貌。
"北渡回兮迅流难":北渡黄河,回舟时湍急的水流难以行船。
# 北渡:向北流。
"搴长筊兮湛美玉":我举起长筊投入河中,又沉入美玉祭祀河神。
# 筊:同“茭”,用薄竹片编成的篾缆以拉运土石。,搴:拔取。
"河公许兮薪不属":河神应许了治水成功,但柴薪却供应不上。
# 薪不属:堵河决的柴草不济、不足。薪,木柴。不属,不能连续供应。,许:赞许,佑助。
"薪不属兮卫人罪":柴薪供应不上,这是卫地人的过错。
# 罪:罪过。因卫人用草作燃料之故,对堵决口则成为一种罪过。,卫: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柴薪烧尽,一片萧条,哎呀,靠什么来抵御洪水呢。
# 御:抵制。,噫乎:叹息声。,萧条:草木零落稀疏貌。
"隤林竹兮揵石菑":砍倒树林竹子,又用石头和柴木堵塞决口。
# 石菑:固堤的石柱。,隤:毁坏。
"宣防塞兮万福来":宣防宫的决口堵塞啦,万千福泽就会到来。
# 宣防:指瓠子的决口处。以后在此筑宫,即取名宣房宫。
"《汉书・武帝纪》曰":《汉书・武帝纪》记载:
"元封二年四月":元封二年四月。
"作瓠子歌":创作了《瓠子歌》 。
"《沟洫志》曰":《汉书・沟洫志》记载:
"上既封禅":汉武帝完成封禅大典后。
"乃使汲仁、":便派遣汲仁、
"郭昌发卒数万人":郭昌征发几万士卒。
"塞瓠子决河":去堵塞瓠子的黄河决口。
"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当时,汉武帝因为要到万里沙祭祀。
"则还自临决河":回来时就亲临黄河决口处。
"湛白马玉璧":他将白马和玉璧沉入河中祭祀河神。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实决河":并命令群臣以及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柴薪去填塞决口。
"是时东郡烧草":当时东郡百姓烧草为炊。
"以故薪柴少":所以柴薪稀少。
"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揵":于是就砍伐淇园的竹子来制作堵塞决口的楗。
"上既临河决":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
"悼功之不成":悲伤于堵塞工程未能成功。
"乃作歌曰":于是作歌道:
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西汉皇帝。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在位五十四年,内兴礼乐,外拓疆土。思想上,他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兴修水利,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国力达到顶点。此外,刘彻喜好文学,诗多为楚歌体,代表作品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
1. 分段赏析
其一:“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开篇以“瓠子决堤”的惊呼破题,“将奈何”的诘问直抒洪水泛滥的焦灼—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决堤,水势“浩浩洋洋”,昔日耕地竟沦为河道,“虑殚”二字道尽百姓对河患的恐惧与无措,奠定全诗忧民伤时的基调。“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承上写河患之害:耕地变河道后,沿岸土地再无安宁,治河工程无休止地消耗民力,甚至将“吾山”(今山东东阿)挖平以取土筑堤。“功无已时”与“吾山平”形成强烈对比,既见治河工程的艰巨,亦隐含对劳民伤财的无奈叹息。“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转写决堤后的连锁反应:吾山被挖平,洪水却倒灌钜野泽(今山东巨野),致使鱼群因水患肆虐而无法栖息,连冬日的柏树都浸泡水中。“鱼弗郁”以动物受灾衬人祸之重,“柏冬日”的反常景象,更凸显河患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以比兴手法写河水失控:黄河偏离正道、泛滥成灾,恰似蛟龙脱缰肆意游走。“驰”“骋”二字赋予洪水动态的暴虐感,既写实又暗含对河神失责的怨怼,为后文“河公何不仁”的质问埋下伏笔。其二:“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笔锋一转,寄望河神显灵:“愿河水回归故道,神啊请广施恩泽!”接着以“不封禅安知外”的反诘,暗指帝王若不亲祭山川,怎知民间水患之苦?将治河与帝王德行关联,隐含对朝廷重视河患的期盼。“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借帝王之口质问河神:“为何如此不仁,让洪水泛滥不止,使百姓愁苦难当?”以拟人化手法将自然灾祸人格化,“愁吾人”三字直接倾诉民生疾苦,情感激烈而沉痛。“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铺陈河患蔓延之广:啮桑(今江苏沛县)被洪水淹没,淮水、泗水皆满溢成灾,河水长期不回归故道,致使水纲弛坏。“浮”“满”“久不反”等词,以白描手法写尽水灾的持久与严重。“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聚焦渡河之险:河水奔腾湍急,北渡时因回流迅猛而难以行舟。“汤汤”“激潺湲”摹声绘势,“迅流难”三字道尽百姓因水患导致的出行困境,具象化河患对生活的冲击。“搴长筊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写治河祭祀与困境:“高举竹筊占卜,沉入美玉祭祀,河公虽应许治水,却因薪柴匮乏而难以为继。”“薪不属”点明治河工程的现实阻碍,“卫人罪”暗指卫地百姓因砍伐林木不力而被追责,揭露治河背后的苛政与人祸。“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以悲叹收束:“林木被烧得萧条,靠什么抵御洪水?”最终寄望以“砍伐林竹、投石堵口”之法修筑宣防堤(瓠子堵口工程),坚信塞河成功后定能带来万福。末句从忧思转向对治河成功的憧憬,于沉郁中透出一丝希望。
2. 作品点评
《瓠子歌二首》气势雄浑,生动描摹水患猖獗之态与治水战斗场景,不过部分语句古奥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 二歌悲为怀,笔力古奥,帝王著作,弁冕西京。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三
# 《瓠子》两歌,缠绵掩抑,格自沉雄。“归旧川”二句,仍从《封禅书》方士“河决可塞”一语附会神功生来。又云“不出巡封禅,亦安知外间水患”,如此甚言封禅之为益大也。忧民之中,仍寓文过之意,妙甚!
清姚苎田《史记菁华录·河渠书》
上一篇:汉·佚名《刺巴郡守诗》
下一篇:汉·佚名《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