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太史公说:
#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诗》有之":《诗经》有这样的话:“
"高山仰止":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
#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
"景行行止":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 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虽不能至":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
"然心乡往之":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 乡:通“向”。
"余读孔氏书":我阅读孔氏的书籍,
"想见其为人":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适鲁":去到鲁地,
# 适:往。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 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
"当时则荣":生前都荣耀一时,
"没则已焉":死后也就完。
"孔子布衣":孔子是个平民,
#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传十余世":传世十几代,
"学者宗之":学者们以他为宗。
"自天子王侯":上起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
# 折中:调和取证。,《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可谓至圣矣":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赞记,也是一篇咏史评传。文章开篇以《诗经》语句表达对孔子的总体敬仰,接着从读孔子之书、观其遗物与遗教等方面,展现对孔子人格的向往与憧憬,最后将孔子与天下君王、贤人对比,突出孔子思想学说影响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孔子至圣地位的尊崇与无限景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引用:开篇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借经典语句奠定对孔子崇敬的基调,增强文章文化底蕴与说服力,引发读者共鸣。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将天下君王、贤人在世时的荣耀与死后的寂然,和孔子身为平民却思想学说流传久远、受学者尊崇对比,突出孔子影响力的独特与深远,使孔子“至圣”形象更鲜明。直抒胸臆:以“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可谓至圣矣”等语句,直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与尊崇之情,情感真挚强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态度。议论:本文先叙述读孔子著作、实地观瞻孔子庙堂等经历及感受,再从孔子思想传承、对天下言《六艺》者的规范作用等方面,逐步归纳推导,最终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矣”的结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逻辑连贯。
3. 分段赏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开篇借《诗经》语句,以“高山”喻孔子品德之崇高,“景行”比其行为之正大,虽不能亲至孔子所处时代,却表达出作者内心对孔子深深的敬仰与向往。此句奠定全文崇敬基调,简洁有力地传达出孔子在作者心中的至高地位。“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先从读孔子之书,想象其为人,体现作者对孔子思想人格的憧憬。接着叙述亲身前往鲁地,见到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及儒生习礼场景,“祗回留之不能去”,通过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作者对孔子遗物、遗教的眷恋不舍,侧面烘托出孔子的深远影响。“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将天下君王、贤人在世时的荣耀与死后的寂寥,和孔子身为平民却思想学说流传十余世、受学者尊崇对比。突出孔子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和永恒影响力,以“可谓至圣矣”直接点明作者对孔子“至圣”的尊崇评价,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4. 作品点评
《孔子世家赞》文字简约却饱含深情,描写、叙事、议论巧妙融合,以质朴之笔勾勒出眷恋之情,叙事中自然流露对孔子的向往,通过对比彰显孔子地位,层层递进,情感真挚且充沛。司马迁以“太史公曰”首创“赞”这一形式,为后世史书沿用。此篇赞语高度尊崇孔子,凸显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学说对后世从学术到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
# 此中语气虽有六转折,然大都雅羡孔圣,极力称道,此是太史公学识孔子世家赞高处。
明朱之蕃《百大家评注史记》卷三
# 赞孔子,又别作异样淋漓之笔,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
# 只“至圣”二字,千古赞孔子者何以复加!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三
# 赞语俱作虚写,流连折宕,一往不穷。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四册
# 为夫子作赞,若提起道德来,请问从何处说起此惟引《诗》自述莫测高深,仅有向往之诚……忽以“至圣”两字作结而道德之尊已在内,何等省力!此极轻极松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 起手忽凭空极赞,而后入孔氏。既入事,而又极赞以终之。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上》卷五
# 若作赞词,虽累千万言,请问从何处赞起?此只从“向往”二字上写出无限低回、无限想慕,总未道着孔子一字,而孔子之尊之极矣!人多以项羽称,而孔子及世其家为议。不知有士者,以士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世家之久,莫有过于孔子者。谁谓太史公为不知孔子哉!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 “至圣”如何下赞?只写向慕之神。一百五宇中,备虚实、纵握、案断诸能事。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二十二
# 赞语数行,而无限推尊、无限神韵。他人千百言不尽者,只此了之。龙门文章冠绝百代,即此可见。太史公赞孔子、传孟子,立论皆千古巨眼。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
# 赞语精微远,平易中自有风神,读之令人肃然生敬云赞语称孔子处极浅近,不知正太史公笔力高妙、意思含蓄处。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五
# 引诗词以明乡往,下分两层分说,又推开一纵,形容出“至圣”来。咏叹摇鸟,文情深至。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四
# 赞孔子,不实道一句:前半以已工写,后半以人工写乃避实击虚,全用托法也。盖夫子之道德难明,挂一或至遗万,故惟虚写一法,乃无诸弊。从来古文、时文皆祖之:古文惯用此法者昌黎时文惯用此法者,正希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二
# 赞语精微澹远,于平易中见风神,令人读之不觉肃然起敬。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二
上一篇:汉·刘向《文侯与虞人期猎》
下一篇: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