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ǒng
shì
jiā
zàn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tài
shǐ
gōng
yuē
shī
yǒu
zhī
:“
:“
gāo
shān
yǎng
zhǐ
jǐng
háng
xíng
zhǐ
。”
。”
suī
néng
zhì
rán
xīn
xiàng
wǎng
zhī
kǒng
shì
shū
xiǎng
jiàn
wéi
rén
shì
guān
zhòng
miào
táng
chē
zhū
shēng
shí
jiā
zhī
huí
liú
zhī
néng
yún
tiān
xià
jūn
wáng
zhì
xián
rén
zhòng
dāng
shí
róng
yān
kǒng
chuán
shí
shì
xué
zhě
zōng
zhī
tiān
wáng
hóu
zhōng
guó
yán
liù
zhě
zhé
zhōng
wèi
zhì
shèng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们以他为宗。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逐句剖析

"太史公曰":太史公说:

# 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诗》有之":《诗经》有这样的话:“

"高山仰止":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

#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

"景行行止":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 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虽不能至":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

"然心乡往之":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 乡:通“向”。

"余读孔氏书":我阅读孔氏的书籍,

"想见其为人":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适鲁":去到鲁地,

# 适:往。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 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

"当时则荣":生前都荣耀一时,

"没则已焉":死后也就完。

"孔子布衣":孔子是个平民,

#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传十余世":传世十几代,

"学者宗之":学者们以他为宗。

"自天子王侯":上起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

# 折中:调和取证。,《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可谓至圣矣":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孔子世家赞》是西汉司马迁所作的一篇赞记,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该文是司马迁对孔子的高度赞誉之作。作者借赞语抒发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开篇以《诗经》语句表达对孔子的总体推崇,接着从读其书、观其遗物及遗教等角度,展现对孔子人格的憧憬与向往,最后将孔子与天下君王、贤人对比,突出孔子思想学说影响深远,尊其为“至圣”。这篇赞文文笔简洁,叙事含情,议论亦含情,读之,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且文笔简法,含意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曾于鲁国担任司冠之职,随后踏上周游列国之旅,毕生致力于讲学与著述。在《史记》中,“世家”这一体例通常用于记载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然而,孔子虽非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鉴于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故而破例予以推崇,将其归入“世家”之列。《孔子世家赞》作为《史记・孔子世家》篇末之赞语,是司马迁以“太史公曰”的口吻,对内容进行议论、总结与补充的文字。这种近似评论的“赞”之形式,系司马迁首创,且为后世史书纷纷沿用。司马迁撰写《孔子世家赞》正是为了表达对孔子毫无保留的赞誉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赞记,也是一篇咏史评传。文章开篇以《诗经》语句表达对孔子的总体敬仰,接着从读孔子之书、观其遗物与遗教等方面,展现对孔子人格的向往与憧憬,最后将孔子与天下君王、贤人对比,突出孔子思想学说影响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孔子至圣地位的尊崇与无限景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引用:开篇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借经典语句奠定对孔子崇敬的基调,增强文章文化底蕴与说服力,引发读者共鸣。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将天下君王、贤人在世时的荣耀与死后的寂然,和孔子身为平民却思想学说流传久远、受学者尊崇对比,突出孔子影响力的独特与深远,使孔子“至圣”形象更鲜明。直抒胸臆:以“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可谓至圣矣”等语句,直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与尊崇之情,情感真挚强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态度。议论:本文先叙述读孔子著作、实地观瞻孔子庙堂等经历及感受,再从孔子思想传承、对天下言《六艺》者的规范作用等方面,逐步归纳推导,最终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矣”的结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逻辑连贯。

3. 分段赏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开篇借《诗经》语句,以“高山”喻孔子品德之崇高,“景行”比其行为之正大,虽不能亲至孔子所处时代,却表达出作者内心对孔子深深的敬仰与向往。此句奠定全文崇敬基调,简洁有力地传达出孔子在作者心中的至高地位。“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先从读孔子之书,想象其为人,体现作者对孔子思想人格的憧憬。接着叙述亲身前往鲁地,见到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及儒生习礼场景,“祗回留之不能去”,通过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作者对孔子遗物、遗教的眷恋不舍,侧面烘托出孔子的深远影响。“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将天下君王、贤人在世时的荣耀与死后的寂寥,和孔子身为平民却思想学说流传十余世、受学者尊崇对比。突出孔子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和永恒影响力,以“可谓至圣矣”直接点明作者对孔子“至圣”的尊崇评价,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4. 作品点评

《孔子世家赞》文字简约却饱含深情,描写、叙事、议论巧妙融合,以质朴之笔勾勒出眷恋之情,叙事中自然流露对孔子的向往,通过对比彰显孔子地位,层层递进,情感真挚且充沛。司马迁以“太史公曰”首创“赞”这一形式,为后世史书沿用。此篇赞语高度尊崇孔子,凸显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学说对后世从学术到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中语气虽有六转折,然大都雅羡孔圣,极力称道,此是太史公学识孔子世家赞高处。

明朱之蕃《百大家评注史记》卷三

# 赞孔子,又别作异样淋漓之笔,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

# 只“至圣”二字,千古赞孔子者何以复加!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三

# 赞语俱作虚写,流连折宕,一往不穷。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四册

# 为夫子作赞,若提起道德来,请问从何处说起此惟引《诗》自述莫测高深,仅有向往之诚……忽以“至圣”两字作结而道德之尊已在内,何等省力!此极轻极松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 起手忽凭空极赞,而后入孔氏。既入事,而又极赞以终之。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上》卷五

# 若作赞词,虽累千万言,请问从何处赞起?此只从“向往”二字上写出无限低回、无限想慕,总未道着孔子一字,而孔子之尊之极矣!人多以项羽称,而孔子及世其家为议。不知有士者,以士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世家之久,莫有过于孔子者。谁谓太史公为不知孔子哉!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 “至圣”如何下赞?只写向慕之神。一百五宇中,备虚实、纵握、案断诸能事。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二十二

# 赞语数行,而无限推尊、无限神韵。他人千百言不尽者,只此了之。龙门文章冠绝百代,即此可见。太史公赞孔子、传孟子,立论皆千古巨眼。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

# 赞语精微远,平易中自有风神,读之令人肃然生敬云赞语称孔子处极浅近,不知正太史公笔力高妙、意思含蓄处。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五

# 引诗词以明乡往,下分两层分说,又推开一纵,形容出“至圣”来。咏叹摇鸟,文情深至。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四

# 赞孔子,不实道一句:前半以已工写,后半以人工写乃避实击虚,全用托法也。盖夫子之道德难明,挂一或至遗万,故惟虚写一法,乃无诸弊。从来古文、时文皆祖之:古文惯用此法者昌黎时文惯用此法者,正希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二

# 赞语精微澹远,于平易中见风神,令人读之不觉肃然起敬。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向《文侯与虞人期猎》

下一篇: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