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凭阑处、":登高倚栏杆、
# 凭阑:身倚栏杆。阑,同”栏“。
"潇潇雨歇":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
#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抬望眼、":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
"仰天长啸":仰天长声啸叹,
#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啸,蹙口发出声音。
"壮怀激烈":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 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
#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三十,是概数。功名,或指岳飞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
"八千里路云和月":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八千,是概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
"莫等闲、":不要虚度年华、
# 等闲:轻易,随便。
"白了少年头":花白了少年黑发,
"空悲切":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 空悲切:即白白地哀痛。
"靖康耻":靖康年的奇耻,
#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犹未雪":尚未洗雪。
"臣子恨":臣子愤恨,
"何时灭":何时才能泯灭。
"驾长车":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
"踏破贺兰山缺":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 贺兰山缺:贺兰山:贺兰山脉,中国境内有两座山脉名贺兰山,一座在河北一座在宁夏。一说指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当时被金兵占领;一说指位于河北境内的贺兰山。据史料考证岳飞足迹未到过宁夏贺兰山,而岳飞抗金活动区域曾在河北贺兰山。山缺:一作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
# 胡虏:对女真族入侵者的蔑称。,壮志:一作壮士。
"笑谈渴饮匈奴血":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入侵者。
"待从头、":我要从头再来、
"收拾旧山河":收复旧日河山,
"朝天阙":朝拜故都京阙。
#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南宋初抗金名将
岳飞(1103~1142),南宋将领。字鹏举,谥武穆,后追谥忠武,湖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所率“岳家军”以军纪严明、骁勇善战著称。因反对宋金议和,遭宋高宗、秦桧忌惮,被解除兵权后遭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的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文辞刚劲。其早期喜欢在途中即兴写一些题壁、题记或诗赋。其能文且善墨,在词风和书法上都受到了豪放派苏轼的影响,遒劲洒脱。代表作品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满江红》。著有《岳武穆遗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词作。全词以激越的笔调串联家国之思与英雄之气,最终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收束,表达了赤诚的报国之志与对山河一统的殷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双关:“三十功名尘与土”中,“尘与土”既指功名如尘土般微末,亦暗含视功名如粪土的人生态度,双重寓意交织报国之志。夸张:“怒发冲冠”以毛发上冲冠冕的超现实描写,极言悲愤之烈,将忠愤填膺的情态推向极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激荡起华夏民族的爱国情怀。抗战时期,这首词以沉郁而雄壮的声调,激励着中原儿女。开篇“怒发冲冠”四字,暗暗借鉴了司马迁描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笔法,比喻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这种恨意为何强烈到难以抑制?因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俯瞰仰望天地之间,顿时让人热血沸腾。当时秋雨刚刚停歇,风清烟净,景色清丽,反而更助长了胸中的愤懑之气,于是仰天长啸,抒发满腔的英雄壮志。“潇潇雨歇”这四个字,笔法没有一味直泻而下,更显气度深沉,可见并非狂夫叫嚣的虚浮言辞。起句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得气势磅礴。如果换成平庸的作者,一定会用剑拔弩张的词句来耸人听闻,而岳飞却写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是出人意料,怎能不让人拍案称叹!这十四个字略带咏叹,仿佛能看见将军抚胸梳理半生的悲苦心绪,一腔刚直的情怀,正显英雄多情的本色。功名本是自己所期望的,怎会和尘土一样轻微;征战奔波何足言苦,还能伴着云月一同欣赏。看看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见识!壮志满怀之时,靖康之耻未雪,徽钦二帝被掳未归,臣子的愤恨无穷无尽,这是古代君臣观念下的必然,不能用现在的国家观念去解读千古往事。这种仇恨何时才能洗刷?功名既然已如尘土,三十岁已经过去,所以将军在上片结尾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痛切话语,想让天下人体会。这沉痛的笔墨,字字掷地有声!下片笔锋一转,抒发了词人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以及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语句奇特不凡,寄托着壮志豪情,英雄的忠愤之气,威严如神明。当时金人猖獗,残害中原百姓,却唯独惧怕岳家军,闻风丧胆,所以对将军来说,打败“匈奴”并不困难,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并非夸大自欺的话。“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联虽然略显对仗重复,但不用这样的语句不足以畅抒情怀、尽显气势。之所以没有重复累赘之感,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有人说:贺兰山在西北,和东北的黄龙府相距千里,有什么关联呢?看看南宋初年抗金名臣赵鼎的《花心动》,有“西北欃枪未灭”的句子;忠义慷慨、寄诗给胡铨的张元干作《虞美人》,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这些都是用“西北”“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事见于《汉书·西域传》)来比喻金兵,由此可知岳飞用“贺兰山”“匈奴”,实在没什么可非议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的忠愤,一片丹心碧血,全都出自肺腑。以文人的眼光来看,全篇结尾得法,神完气足,没有瑕疵,读来令人神往,几乎想要起身起舞!可惜岳飞还未等到白头,金兵已陷入困境,却因奸人谗言陷害,宋廷自己放弃了之前的功绩。“莫须有”的千古奇冤,听到的人都为之愤怒,又怎能再见到他率领十万精锐部队,和中原父老一同朝拜朝廷呢?真是可悲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深刻诠释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志向,字里行间尽是雄浑壮阔的气韵,处处彰显着作者心系家国、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名篇,其格调激昂澎湃、慷慨悲壮,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外侮的坚韧风骨,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奋起抗争、洗雪国耻的强烈意志。
# 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胆量意见,俱超今古。
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潘游龙《古今诗余醉》
# 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
明末清初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 《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
# 至寓议论于协律宫,犹觉激昂慷慨,读之色舞。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九
# 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下一篇:宋·陆游《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