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fēi
lái
fē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fēi
lái
shān
shàng
qiān
xún
wén
shuō
míng
jiàn
shēng
wèi
yún
zhē
wàng
yǎn
yuán
shēn
zài
zuì
gāo
céng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逐句剖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飞来山: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一作“飞来峰”。

"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 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 望眼:视线。,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自缘身在最高层":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 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三十岁在浙江鄞州区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个人的精神风貌和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个人的精神风貌和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千寻塔”一词,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塔的高耸入云,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也象征了诗人追求的高远境界和坚定的政治抱负。想象:飞来山(峰)和千寻塔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人生的高峰和理想的彼岸。诗人通过攀登高峰,表达了自己对于光明前景的期待和对于困难的无畏精神。用典:“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浮云遮日的典故,将眼前的困难比喻为浮云,暗示了自己对于政治斗争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这种用典手法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表达的含蓄性和深度。

3. 分段赏析

“千寻塔”与立足点之高: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来象征自己立足点的高远。这种高远的立足点,不仅展现了山峰的巍峨挺拔,也暗示了诗人追求的高远境界和坚定的政治抱负。“旭日东升”与光明前景: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的写照。这种景象的描绘,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相得益彰。“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无畏精神:第三句中的“不畏”二字气势夺人,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畏精神。同时,“浮云遮望眼”这一典故的运用,更是将眼前的困难比喻为奸邪小人,暗示了诗人对于政治斗争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身在最高层”与高瞻远瞩: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既是对前文的回应,也是诗人自信心的体现。因为身处最高层,所以能够超越浮云,看到更远的风景。这种高瞻远瞩的气概,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登飞来峰》是一首充满哲理意蕴和豪情壮志的佳作。诗人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自己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个人的精神风貌和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下一篇: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