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jué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16
shēng
dāng
zuò
rén
jié
wéi
guǐ
xióng
zhì
jīn
xiàng
kěn
guò
jiāng
dōng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逐句剖析

"生当作人杰":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

# 人杰:人中的豪杰,才智特出的人物。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死亦为鬼雄":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 鬼雄:鬼中的英雄。,为:一作“作”。,亦:也。

"至今思项羽":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

# 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 不肯过江东: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有人劝他东渡长江,再作打算。但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杀身死。江东,长江在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此诗以凝练的笔触、慷慨的基调,借咏史抒怀,直指南宋初期君臣苟且偷安的现实。作者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史事,既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懦弱,亦暗含对丈夫的劝诫。全诗仅二十字,却连用三典:首句“人杰”化用汉高祖刘邦赞张良、萧何、韩信之语,次句“鬼雄”取自屈原《国殇》中为国捐躯的战士形象,末两句以项羽拒渡乌江的史实,构成强烈对比,字字珠玑。诗中“人杰”“鬼雄”二词被提炼为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与勇气的象征。《夏日绝句》是历代传诵、家喻户晓的名篇。其中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成语,喻指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常用于赞美英雄或烈士,也是仁人志士砥砺节操的宝贵箴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率臣僚仓皇南逃,先至扬州,后渡江退守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追击下又辗转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于建炎三年(1129)任建康知府。是年二月,建康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身为守臣,未组织平叛却临阵脱逃。三月,赵明诚被罢官,与李清照携家眷乘船逃亡,舟行至乌江(项羽自刎处),李清照凭吊楚汉旧地,遥想项羽兵败后“不肯过江东”的壮烈抉择,对比南宋君臣南逃苟安的懦弱行径,以及丈夫赵明诚弃城失节的耻辱,悲愤难抑,遂挥笔写下此诗。诗中既借项羽气节讽喻南宋朝廷的屈辱偷生,亦暗含对丈夫临阵脱逃的失望与劝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既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懦弱,亦暗含对丈夫的劝诫,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运用“人杰”“鬼雄”“项羽不肯过江东”三个典故,写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借古讽今: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空而起,以千钧笔力凝练生死观,借刘邦赞人杰之典、屈原颂鬼雄之魂,展现出超越性别的豪迈气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通过时空折叠的笔法,将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前202年)与宋室南渡的屈辱(1127-1129年)并置: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渡的决绝,恰似一面照妖镜,映出南宋朝廷弃中原、逃海上的苟且行径,更暗含对丈夫赵明诚建康弃城的痛切讽喻。诗中“至今”二字如时空铆钉,将楚汉烽烟与靖康之耻焊接成一部耻辱循环史,而二十字内连用三典(人杰、鬼雄、项羽)却无斧凿之痕,因其皆是血泪熔铸的心声。

4. 作品点评

《夏日绝句》以雷霆之势开篇,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空而起,如金石掷地般提出人生终极价值准则——生须为豪杰建功立业,死亦要作鬼雄捐躯报国,其声激越如裂帛,在南宋朝廷南逃苟安的阴霾中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力量。诗人进而笔锋陡转,借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史事展开犀利批判:当南宋统治者弃中原百姓于铁蹄、蜷缩临安苟且偷生时,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渡、回身血战的壮举,恰似一柄寒光凛冽的史鉴之剑,直指赵构集团“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卑怯灵魂。全诗仅二十字,却连用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以巾帼之躯书写出逾越性别的士人风骨,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不是一篇泛泛的咏史诗,而是对当时赵宋皇朝的深刻嘲讽。这个皇朝的统治者在被金朝侵略以后,不想抗战到底,却忙着逃过江来,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就无怪要引起诗人对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项羽的怀念了。

近现代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 这首诗通过对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的赞美,揭露和讽刺南宋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不肯北上抗敌,而偏安江南的逃跑主义行径,从而提出人必须有气节,活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死得悲壮。

现代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延梯《漱玉集注》

# 作者借歌颂视死如归的项羽,深刻讽刺了以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偷安,再不想北上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一二两句相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得很有气势,不愧千秋佳句。三句写“至今思项羽”,特用“至今”二字暗喻当时,四句进一步写出“思”念项羽的主要内容是“不肯过江东”。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格调刚健清新,寓意深长,为后人传诵。

现代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奠中《唐宋绝句名篇评析》

# 李清照的词,以儿女情长著称,这首小诗却充满风云之气。诗中借项羽不肯南渡的悲壮气概,对惟知苟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

现代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唐宋诗》

# 作者对项羽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做出高度评价,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与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全诗短短二十个字,一气呵成,连用三个典故而令人不觉,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现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啸天说诗》

# 李清照的这首小诗篇幅虽小,但所蕴含的道理与情感却是十分深刻、沉甸的。诗起笔雄杰,有丈夫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强调人活着应当做人中俊杰,即便死了也要为鬼界之雄,道出诗人内心对英雄的崇拜与向往,崇尚建功立业,绝不苟活的人生取向。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历史英雄项羽,诗人接着高度评价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凌然气概,与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大异其趣。婉约词人李清照肯定的是视死如归的那个项羽,所以才引起她的由衷赞美。当然,李清照是在目睹南宋遭受金人侵凌、节节败退的现实下写就此诗的,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诗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富有激励人心的强烈效果。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下一篇: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