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
# 愁永昼:愁难排遣觉得白天太长。永昼,漫长的白天。,云:一作“雾”,一作“阴”。
"瑞脑销金兽":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 销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金兽,兽形的铜香炉,一作香兽。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佳节又重阳":又到了重阳佳节,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玉枕纱厨":卧在玉枕纱帐中,
#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半夜凉初透":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把酒黄昏后":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
#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有暗香盈袖":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 盈袖:满袖。《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莫道不销魂":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
#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销:一作“消”。
"帘卷西风":西风卷起珠帘,
# 帘卷西风:秋风吹动帘子。西风,秋风。
"人比黄花瘦":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 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比:一作“似”。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独处的孤寂景象,抒发了李清照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独守空闺的婉转愁绪。
2. 写作手法
烘托:“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通过写半夜睡在玉枕纱帐中的凉意,烘托出女主人公独眠的孤寂,借环境的“凉”暗示内心的凄凉。渲染:“帘卷西风”一句,为后续的“人比黄花瘦”精心渲染环境氛围。它引领读者的思绪,勾勒出这样一幅凄美的画面:在重阳佳节这特殊的日子里,一位佳人茕茕孑立,独自面对着西风中那楚楚可怜、身形清瘦的秋菊。西风轻拂,掀起帘幕,佳人的落寞与秋菊的孤瘦相互映衬,更添几分寂寥与哀愁。化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李清照化用此句,将饮酒赏菊的场景融入自己的词作中,不仅营造出一种闲适高雅的氛围,还通过“东篱”这一特定意象,引发读者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联想,进而衬托出自己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的孤寂之感。对比:“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重阳佳节本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以往词人或许会与丈夫一起赏菊饮酒、共度良宵。然而如今,词人却独自一人,卧于玉枕纱厨之中,在半夜时分被凉气惊醒,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凄凉。这里将往昔佳节时的团圆欢乐与当前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愁苦。比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将人比作黄花,以黄花的纤瘦来衬托人的憔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形容憔悴的状态,体现出相思之苦。同时,菊花在秋风中凌霜开放,具有高雅、坚韧的品质,以黄花喻人,也暗示了词人的高雅和坚韧。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清晨至日暮,一整天天空都被“薄雾浓云”层层笼罩。这阴沉的天色,宛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人心上,让人愁闷难消。词作写于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秋意渐浓,白昼愈发短暂,可词人却觉“永昼”漫漫,这显然是她内心愁苦催生的独特心理感知。虽未直白倾诉离愁,可透过这浓稠如墨的“薄雾浓云”,女词人内心的苦闷依旧清晰可辨。“瑞脑消金兽”笔锋一转,将视角拉回室内:她孤身一人,呆呆凝视着金兽香炉中瑞脑香缓缓升腾的袅袅青烟,满心皆是百无聊赖的落寞。重阳佳节,天气转凉,夜半时分,凉意悄然渗入帐中枕上。往昔夫妻团聚时,闺房内满是温馨暖意,如今却天差地别。上片短短几句,便将一位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走出室外,因天气不佳而烦闷;退回室内,又被憋闷之感裹挟。白天难熬,黑夜更难安睡,坐立难宁,实在难以排遣这满心愁绪。“佳节又重阳”一句意味深长,古人对重阳节极为看重,这天亲朋好友相聚,一同登高望远,佩戴茱萸,共饮菊酒。李清照在描绘了“瑞脑消金兽”的孤独场景后,紧接着道出“佳节又重阳”,弦外之音不言而喻,暗示佳节良辰,丈夫却不在身旁。一个“又”字,饱含浓烈情感,将她内心的伤感表露无遗。随后“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缺席,玉枕冰冷,纱帐内形单影只,孤寂之感愈发浓烈。“半夜凉初透”,凉意不只是来自时令变化,更源自内心深处的凄凉。下片描绘了重阳节黄昏时分,词人东篱把酒、借酒消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重要习俗,李清照在屋内闷坐整日,直至傍晚,才勉强打起精神来到东篱边饮酒。然而,这非但未能驱散愁绪,反而在她心底激起千层浪。重阳正值菊花盛放之际,花朵娇艳,香气扑鼻,她饮酒赏菊,衣袖间满是菊香。可转瞬之间,触景生情,如此美好的菊花,却无法寄给远方的爱人。“有暗香盈袖”,“暗香”指的便是菊花,菊花傲霜绽放,品性高洁,恰似词人自身的写照,彰显出她高洁的品格与脱俗的情趣。她终究难掩悲伤,无心再赏菊饮酒,匆匆返回闺房。“莫道不消魂”,傍晚时分,风势渐急,西风猛地卷起帘子,寒意扑面而来。此时,她望向一旁的菊花,菊瓣修长,花枝纤细,却能在风中傲然挺立。反观自己,因秋伤怀,因别愁苦,消愁无门,顿觉人不如菊。结尾“人比黄花瘦”,巧用比喻,意蕴无穷。从结构上看,自开篇至“有暗香盈袖”,皆是层层铺叙;而将节日里离别的深切思念留在结尾,使其如奇峰突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堪称全篇精华所在。以花木之“瘦”喻人之憔悴,诗词中不乏此类表述,但唯有这三句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个凄清孤寂、深秋怀人的独特意境。“帘卷西风”一句,更是为“人比黄花瘦”精心渲染环境氛围,让人不禁联想:重阳佳节,一位佳人独自面对西风中那清瘦的秋菊,形单影只。有了时令与环境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得以承载更为深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佳句。
4. 作品点评
李清照这首词,用语浅白,通俗易懂,全无晦涩冷僻之感。但其所蕴含与抒发的情感,却极为深沉、细腻,将女子内心的孤寂愁苦、思念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这种畅达自然的语言表达与深沉幽微的情感内涵相融合的特质,恰恰是李清照词作风格的一大显著标志。
#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
# (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明杨慎《草堂诗馀》卷一
# 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明茅暎《词的》卷二
# 《醉花阴》,沈氏极赏之,密圈到底,且加双层圈。呜呼!此岂有目者耶!按:《词谱》以毛泽民一首注云:换头第四字疑韵,如杨无咎词之“扑人飞絮浑无数”。李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遵此。“酒”字应注叶。
清万树《词律》卷七
# 愚按,《醉花阴》“帘卷西风”,为易安传作,其实寻常语耳。
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
# 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卷二
# 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清谭莹《古今词辩》
# 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
#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
# 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
现代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指“莫道”句以下)三句就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选择了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既是重九即景,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以它自比,温柔蕴藉,又绝无浮薄之嫌,更能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现代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
# 全词是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日常生活图景,以显示自己的内心感情。
现代刘乃昌
# 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
元末明初瞿佑《香台集》
# 康词:“比梅花、瘦几分”,一婉一直,两得其宜。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中山王《文木赋》“薄雾浓雰”形容木之纹理也。用修云易安本此,不必。又:康词:“比梅花、瘦几分”,一婉一直,并峙争衡。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瘦”字俱妙。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柴虎臣云:指取温柔、词归蕴藉。昵而闺帷,勿浸而巷曲,浸而巷曲勿堕而村鄙。又云:语境则“咸阳古道”“汴水长流”,语事则“赤壁周郎”“江州司马”,语景则“岸草平沙”“晓风残月”,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辨坻》卷四
# “薄雰浓云”,新都引中山王《文木赋》“薄雾浓雰”以折“云”字之非。杨博奥,每失穿凿。如王右丞诗“玉角郑”与“朱鬣马”之类,殊堕狐穴。此“雰”字辨证独妙。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 康与之“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应是绿肥红瘦”,又“人共博山烟瘦”,瘦”字俱妙。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
下一篇:宋·王安石《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