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huā
yīn
·
·
nóng
yún
chóu
yǒng
zhòu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nóng
yún
chóu
yǒng
zhòu
ruì
nǎo
xiāo
jīn
shòu
jiā
jié
yòu
chóng
yáng
zhěn
shā
chú
bàn
liáng
chū
tòu
dōng
jiǔ
huáng
hūn
hòu
yǒu
àn
xiāng
yíng
xiù
dào
xiāo
hún
lián
juǎn
西
fēng
rén
huáng
huā
shòu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逐句剖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

# 愁永昼:愁难排遣觉得白天太长。永昼,漫长的白天。,云:一作“雾”,一作“阴”。

"瑞脑销金兽":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 销金兽:香炉里香料逐渐燃尽。金兽,兽形的铜香炉,一作香兽。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佳节又重阳":又到了重阳佳节,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玉枕纱厨":卧在玉枕纱帐中,

#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半夜凉初透":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把酒黄昏后":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

#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有暗香盈袖":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 盈袖:满袖。《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莫道不销魂":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

#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销:一作“消”。

"帘卷西风":西风卷起珠帘,

# 帘卷西风:秋风吹动帘子。西风,秋风。

"人比黄花瘦":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 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比:一作“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婚后所作。此词借重阳节把酒赏菊之景,营造出凄凉寂寥的氛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上阕紧扣节令,直抒别愁;下阕则细致描绘赏菊场景。李清照巧妙地将浓烈的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写,使客观环境与内心情绪水乳交融。结尾以黄花喻人憔悴,用“瘦”字暗示相思之深,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全词两阕相辅相成,把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腻动人,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不愧是宋词中的璀璨明珠,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醉花阴》为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仅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喜结连理。然而婚后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独留李清照于深闺之中,寂寞之感油然而生,她对远行丈夫的思念愈发浓烈。到了崇宁二年(1103年),恰逢重九佳节,佳节时刻,人们往往更加思念亲人,李清照在这样的氛围下,怀着对丈夫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醉花阴》,并寄给了赵明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独处的孤寂景象,抒发了李清照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独守空闺的婉转愁绪。

2. 写作手法

烘托:“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通过写半夜睡在玉枕纱帐中的凉意,烘托出女主人公独眠的孤寂,借环境的“凉”暗示内心的凄凉。渲染:“帘卷西风”一句,为后续的“人比黄花瘦”精心渲染环境氛围。它引领读者的思绪,勾勒出这样一幅凄美的画面:在重阳佳节这特殊的日子里,一位佳人茕茕孑立,独自面对着西风中那楚楚可怜、身形清瘦的秋菊。西风轻拂,掀起帘幕,佳人的落寞与秋菊的孤瘦相互映衬,更添几分寂寥与哀愁。化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李清照化用此句,将饮酒赏菊的场景融入自己的词作中,不仅营造出一种闲适高雅的氛围,还通过“东篱”这一特定意象,引发读者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联想,进而衬托出自己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的孤寂之感。对比:“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重阳佳节本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以往词人或许会与丈夫一起赏菊饮酒、共度良宵。然而如今,词人却独自一人,卧于玉枕纱厨之中,在半夜时分被凉气惊醒,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凄凉。这里将往昔佳节时的团圆欢乐与当前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愁苦。比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将人比作黄花,以黄花的纤瘦来衬托人的憔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形容憔悴的状态,体现出相思之苦。同时,菊花在秋风中凌霜开放,具有高雅、坚韧的品质,以黄花喻人,也暗示了词人的高雅和坚韧。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清晨至日暮,一整天天空都被“薄雾浓云”层层笼罩。这阴沉的天色,宛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人心上,让人愁闷难消。词作写于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秋意渐浓,白昼愈发短暂,可词人却觉“永昼”漫漫,这显然是她内心愁苦催生的独特心理感知。虽未直白倾诉离愁,可透过这浓稠如墨的“薄雾浓云”,女词人内心的苦闷依旧清晰可辨。“瑞脑消金兽”笔锋一转,将视角拉回室内:她孤身一人,呆呆凝视着金兽香炉中瑞脑香缓缓升腾的袅袅青烟,满心皆是百无聊赖的落寞。重阳佳节,天气转凉,夜半时分,凉意悄然渗入帐中枕上。往昔夫妻团聚时,闺房内满是温馨暖意,如今却天差地别。上片短短几句,便将一位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走出室外,因天气不佳而烦闷;退回室内,又被憋闷之感裹挟。白天难熬,黑夜更难安睡,坐立难宁,实在难以排遣这满心愁绪。“佳节又重阳”一句意味深长,古人对重阳节极为看重,这天亲朋好友相聚,一同登高望远,佩戴茱萸,共饮菊酒。李清照在描绘了“瑞脑消金兽”的孤独场景后,紧接着道出“佳节又重阳”,弦外之音不言而喻,暗示佳节良辰,丈夫却不在身旁。一个“又”字,饱含浓烈情感,将她内心的伤感表露无遗。随后“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缺席,玉枕冰冷,纱帐内形单影只,孤寂之感愈发浓烈。“半夜凉初透”,凉意不只是来自时令变化,更源自内心深处的凄凉。下片描绘了重阳节黄昏时分,词人东篱把酒、借酒消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重要习俗,李清照在屋内闷坐整日,直至傍晚,才勉强打起精神来到东篱边饮酒。然而,这非但未能驱散愁绪,反而在她心底激起千层浪。重阳正值菊花盛放之际,花朵娇艳,香气扑鼻,她饮酒赏菊,衣袖间满是菊香。可转瞬之间,触景生情,如此美好的菊花,却无法寄给远方的爱人。“有暗香盈袖”,“暗香”指的便是菊花,菊花傲霜绽放,品性高洁,恰似词人自身的写照,彰显出她高洁的品格与脱俗的情趣。她终究难掩悲伤,无心再赏菊饮酒,匆匆返回闺房。“莫道不消魂”,傍晚时分,风势渐急,西风猛地卷起帘子,寒意扑面而来。此时,她望向一旁的菊花,菊瓣修长,花枝纤细,却能在风中傲然挺立。反观自己,因秋伤怀,因别愁苦,消愁无门,顿觉人不如菊。结尾“人比黄花瘦”,巧用比喻,意蕴无穷。从结构上看,自开篇至“有暗香盈袖”,皆是层层铺叙;而将节日里离别的深切思念留在结尾,使其如奇峰突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堪称全篇精华所在。以花木之“瘦”喻人之憔悴,诗词中不乏此类表述,但唯有这三句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个凄清孤寂、深秋怀人的独特意境。“帘卷西风”一句,更是为“人比黄花瘦”精心渲染环境氛围,让人不禁联想:重阳佳节,一位佳人独自面对西风中那清瘦的秋菊,形单影只。有了时令与环境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得以承载更为深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佳句。

4. 作品点评

李清照这首词,用语浅白,通俗易懂,全无晦涩冷僻之感。但其所蕴含与抒发的情感,却极为深沉、细腻,将女子内心的孤寂愁苦、思念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这种畅达自然的语言表达与深沉幽微的情感内涵相融合的特质,恰恰是李清照词作风格的一大显著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

# (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明杨慎《草堂诗馀》卷一

# 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明茅暎《词的》卷二

# 《醉花阴》,沈氏极赏之,密圈到底,且加双层圈。呜呼!此岂有目者耶!按:《词谱》以毛泽民一首注云:换头第四字疑韵,如杨无咎词之“扑人飞絮浑无数”。李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遵此。“酒”字应注叶。

清万树《词律》卷七

# 愚按,《醉花阴》“帘卷西风”,为易安传作,其实寻常语耳。

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

# 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卷二

# 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清谭莹《古今词辩》

# 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

#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

# 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

现代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指“莫道”句以下)三句就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选择了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既是重九即景,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以它自比,温柔蕴藉,又绝无浮薄之嫌,更能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现代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

# 全词是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日常生活图景,以显示自己的内心感情。

现代刘乃昌

# 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

元末明初瞿佑《香台集》

# 康词:“比梅花、瘦几分”,一婉一直,两得其宜。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中山王《文木赋》“薄雾浓雰”形容木之纹理也。用修云易安本此,不必。又:康词:“比梅花、瘦几分”,一婉一直,并峙争衡。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瘦”字俱妙。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柴虎臣云:指取温柔、词归蕴藉。昵而闺帷,勿浸而巷曲,浸而巷曲勿堕而村鄙。又云:语境则“咸阳古道”“汴水长流”,语事则“赤壁周郎”“江州司马”,语景则“岸草平沙”“晓风残月”,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辨坻》卷四

# “薄雰浓云”,新都引中山王《文木赋》“薄雾浓雰”以折“云”字之非。杨博奥,每失穿凿。如王右丞诗“玉角郑”与“朱鬣马”之类,殊堕狐穴。此“雰”字辨证独妙。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 康与之“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应是绿肥红瘦”,又“人共博山烟瘦”,瘦”字俱妙。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下一篇:宋·王安石《伤仲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