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zhòng
yǒ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jīn
mín
fāng
zhòng
yǒng
shì
gēng
zhòng
yǒng
shēng
nián
wèi
cháng
shí
shū
qiú
zhī
yān
jiè
páng
jìn
zhī
shū
shī
bìng
wéi
míng
shī
yǎng
shōu
wéi
chuán
xiāng
xiù
cái
guān
zhī
shì
zhǐ
zuò
shī
jiù
wén
jiē
yǒu
guān
zhě
rén
zhī
shāo
shāo
bīn
huò
qián
zhī
rán
pān
zhòng
yǒng
huán
rén
shǐ
使
xué
wén
zhī
jiǔ
míng
dào
zhōng
cóng
xiān
rén
huán
jiā
jiù
jiā
jiàn
zhī
shí
èr
sān
lìng
zuò
shī
néng
chèn
qián
shí
zhī
wén
yòu
nián
huán
yáng
zhōu
dào
jiù
jiā
wèn
yān
yuē
:“
:“
mǐn
rán
zhòng
rén
。”
。”
wáng
yuē
zhòng
yǒng
zhī
tōng
shòu
zhī
tiān
shòu
zhī
tiān
xián
cái
rén
yuǎn
zhī
wéi
zhòng
rén
shòu
rén
zhě
zhì
shòu
zhī
tiān
xián
shòu
zhī
rén
qiě
wéi
zhòng
rén
jīn
shòu
zhī
tiān
zhòng
rén
yòu
shòu
zhī
rén
wéi
zhòng
rén
ér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逐句剖析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

#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

"世隶耕":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 世隶耕:时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仲永生五年":仲永长到五岁时,

# 生:生长到。

"未尝识书具":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 书具:指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识:认识。,尝:曾经。

"忽啼求之":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 求:要。

"父异焉":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与之":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 与:给。,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

"并自为其名":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

# 养:奉养,赡养。

"收族为意":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传一乡秀才观之":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 一: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

# 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指:指定。,自是:从此。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

#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 宾客其父:请她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 环谒:四处拜访。环,四处,到处。谒,拜访。,扳:通“攀”,牵,引。,日:每天。

"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明道年间,

#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年)。

"从先人还家":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从:跟随。

"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我叫他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称:相当。

"又七年":又过了七年,

"还自扬州":我从扬州回来,

"复到舅家问焉":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 复:又,再。

"曰":回答说:

"泯然众人矣":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王子曰":王安石说:

#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仲永之通悟":方仲永的通达聪慧,

#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也":是先天得到的。

#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天,先天。

"其受之天也":他的天赋,

"贤于材人远矣":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同“才”,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 卒:最终。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于,被。

"彼其受之天也":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 彼其:他。

"如此其贤也":天资是那样的好,

"不受之人":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且为众人":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

"固众人":本来就是平凡的人,

"又不受之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撰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作品以江西金溪神童方仲永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生动记述了这位天赋异禀的少年因父亲急功近利、阻挠其继续求学,最终沦为平庸之人的悲剧历程。文章通过这一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天赋与教育的辩证关系:纵使拥有过人天资,若缺乏持续的学习培养,终将“泯然众人”。王安石以洗练的笔触和严密的逻辑,向世人昭示了终身学习与系统教育对个人发展不可替代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自通文墨,提笔赋诗,诗才初显,便如惊雷般震撼了整个乡里。明道二年(1033),恰逢方仲永年岁相仿的王安石,随父回到金溪故里探亲,在舅舅家中邂逅了这位声名远扬的少年。他满心期待地请方仲永即席挥毫,然而,几首诗作呈现在眼前,却让王安石心中泛起一丝失落——这位昔日传闻中的“神童作家”,似乎并未如传说中那般聪慧过人。时光荏苒,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度踏上金溪的土地,而此时的方仲永,却已湮没于乡野之间,重归农人之列。岁月流转,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自扬州返回临川,尘封的记忆再度被唤醒,方仲永的遭遇在他心中久久挥散不去,于是,挥笔写就《伤仲永》一文,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昔日天才的惋惜与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读书的散文,这篇文章借方仲永的例子阐明,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各有差异,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更为关键。否则,即使天生才华出众,也终将泯然众人。而那些原本平凡之人,若缺乏后天的教导与努力,恐怕连成为普通之人都难。这进一步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3. 分段赏析

《伤仲永》开头讲了一个神童的故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一个农民家的孩子,祖祖辈辈都种地。王安石年轻时经常去舅舅家,在那里见过方仲永,说明确有其人。故事说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要纸笔,从没学过写字却能马上写出四句诗,内容是孝敬父母、和睦族人。这事传开后,整个乡里的读书人都来看热闹。后来随便指个东西他就能当场作诗,写得又快又好。县里人听说后,有的请他去做客,有的花钱买他的诗。他父亲觉得这样能赚钱,就天天带着他到处见人,不让他读书学习。这些关于神童的传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作者就是要突出方仲永的天赋。一是五岁孩子突然会写诗,二是诗的内容很有深意,三是作诗又快又好。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说明: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也会变成普通人。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读书,这正是他后来变得平庸的原因。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比天赋更重要。“不使学”是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第二段用亲眼所见讲述了方仲永从神童变普通人的过程。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很巧妙,既说明前面写的是听来的故事,又引出想亲眼见见的想法。作者写了两次见到方仲永的情况:第一次是他十二三岁时,让他作诗,发现写得不如以前听说的好。这说明这六七年他一点进步都没有。五六岁时写的诗虽然幼稚,但大家觉得不错;现在反而退步了,让人失望。第二次是他二十岁时,这次没见面,只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这个神童的结局。两次描写都很简短但意味深长。“泯然众人矣!”这句话,表现出说话人不在意的态度,和当初全县人都觉得惊奇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惋惜之情。最后一段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先说方仲永的天赋是“受之天”,比一般聪明人还要高。但最后变成普通人,是因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个对比很强烈:连这么聪明的人不学习都会退步,普通人更要好好读书了。这里其实藏着两层意思:表面上是说神童不学习会变平庸,实际上更想告诉普通人要重视教育。因为世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方仲永的故事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后天学习比天赋更重要。就像作者说的,天才不学习尚且如此,普通人再不学习,连普通人都做不好了。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为精炼传神。仅用150多字就完整展现了方仲永从神童到普通人的蜕变历程,议论部分更是浓缩在70余字中,字字珠玑,无一赘笔。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九个字,既交代基本信息,又暗藏深意。“世隶耕”三字为后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埋下伏笔,既凸显神童天赋,又暗示其家庭局限。一个“啼”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五岁孩童讨要纸笔的稚态;“忽”“即”“立”三个字则生动展现了神童的聪慧敏捷。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其父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形象。看似简单的“不使学”三字,实为全文转折的关键伏笔。第二段仅用“见”“闻”“问”三个动作,就清晰勾勒出方仲永的陨落轨迹。结尾议论虽短,却层层递进,由特殊到普遍,深刻阐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全文语言凝练有力,每个字词都恰到好处地发挥着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劝学之意,婉转切至。为子弟者所宜诵。然学何学乎,宜先辨志矣。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

# 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篇铭。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本读本》

# 金溪云林三十六峰乡人危太朴《云林图记》曰:“近崖山有神童峰,方仲永者实生其下,荆国王文公所作《伤仲永》是也。”余谓仲永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则仲永何足以当是山之灵,而是山亦何乐藉仲永以受此名哉?予是以叹志者因荆公此文而附和之,而不知已失荆公所以垂戒之旨矣。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 介甫之文,以盘折胜。末段用天人比较,极言天之不可恃。天不可恃,恃学耳。仲永唯不学,所以并没其天。逼进一层,即无天资,复不恃学,并众人亦不得为。造语极危惊,又极精巧。

近代林纾《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篡》

# 受于天者不甚相远也,能亲师取友,则愚可明而柔可强也。不能亲师取友,所谓明强者几何矣。天地生材难,成材尤难,独仲永也乎哉!

近代毛庆蕃《古文学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下一篇: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