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
#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
"世隶耕":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 世隶耕:时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仲永生五年":仲永长到五岁时,
# 生:生长到。
"未尝识书具":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 书具:指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识:认识。,尝:曾经。
"忽啼求之":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 求:要。
"父异焉":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与之":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 与:给。,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
"并自为其名":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
# 养:奉养,赡养。
"收族为意":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传一乡秀才观之":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 一: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
# 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指:指定。,自是:从此。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
#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 宾客其父:请她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 环谒:四处拜访。环,四处,到处。谒,拜访。,扳:通“攀”,牵,引。,日:每天。
"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明道年间,
#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年)。
"从先人还家":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从:跟随。
"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我叫他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称:相当。
"又七年":又过了七年,
"还自扬州":我从扬州回来,
"复到舅家问焉":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 复:又,再。
"曰":回答说:
"泯然众人矣":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王子曰":王安石说:
#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仲永之通悟":方仲永的通达聪慧,
#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也":是先天得到的。
#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天,先天。
"其受之天也":他的天赋,
"贤于材人远矣":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同“才”,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 卒:最终。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于,被。
"彼其受之天也":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 彼其:他。
"如此其贤也":天资是那样的好,
"不受之人":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且为众人":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
"固众人":本来就是平凡的人,
"又不受之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读书的散文,这篇文章借方仲永的例子阐明,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各有差异,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更为关键。否则,即使天生才华出众,也终将泯然众人。而那些原本平凡之人,若缺乏后天的教导与努力,恐怕连成为普通之人都难。这进一步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3. 分段赏析
《伤仲永》开头讲了一个神童的故事。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一个农民家的孩子,祖祖辈辈都种地。王安石年轻时经常去舅舅家,在那里见过方仲永,说明确有其人。故事说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要纸笔,从没学过写字却能马上写出四句诗,内容是孝敬父母、和睦族人。这事传开后,整个乡里的读书人都来看热闹。后来随便指个东西他就能当场作诗,写得又快又好。县里人听说后,有的请他去做客,有的花钱买他的诗。他父亲觉得这样能赚钱,就天天带着他到处见人,不让他读书学习。这些关于神童的传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作者就是要突出方仲永的天赋。一是五岁孩子突然会写诗,二是诗的内容很有深意,三是作诗又快又好。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说明: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也会变成普通人。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读书,这正是他后来变得平庸的原因。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比天赋更重要。“不使学”是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第二段用亲眼所见讲述了方仲永从神童变普通人的过程。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很巧妙,既说明前面写的是听来的故事,又引出想亲眼见见的想法。作者写了两次见到方仲永的情况:第一次是他十二三岁时,让他作诗,发现写得不如以前听说的好。这说明这六七年他一点进步都没有。五六岁时写的诗虽然幼稚,但大家觉得不错;现在反而退步了,让人失望。第二次是他二十岁时,这次没见面,只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这个神童的结局。两次描写都很简短但意味深长。“泯然众人矣!”这句话,表现出说话人不在意的态度,和当初全县人都觉得惊奇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惋惜之情。最后一段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先说方仲永的天赋是“受之天”,比一般聪明人还要高。但最后变成普通人,是因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个对比很强烈:连这么聪明的人不学习都会退步,普通人更要好好读书了。这里其实藏着两层意思:表面上是说神童不学习会变平庸,实际上更想告诉普通人要重视教育。因为世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方仲永的故事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后天学习比天赋更重要。就像作者说的,天才不学习尚且如此,普通人再不学习,连普通人都做不好了。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为精炼传神。仅用150多字就完整展现了方仲永从神童到普通人的蜕变历程,议论部分更是浓缩在70余字中,字字珠玑,无一赘笔。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九个字,既交代基本信息,又暗藏深意。“世隶耕”三字为后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埋下伏笔,既凸显神童天赋,又暗示其家庭局限。一个“啼”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五岁孩童讨要纸笔的稚态;“忽”“即”“立”三个字则生动展现了神童的聪慧敏捷。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其父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形象。看似简单的“不使学”三字,实为全文转折的关键伏笔。第二段仅用“见”“闻”“问”三个动作,就清晰勾勒出方仲永的陨落轨迹。结尾议论虽短,却层层递进,由特殊到普遍,深刻阐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全文语言凝练有力,每个字词都恰到好处地发挥着作用。
# 劝学之意,婉转切至。为子弟者所宜诵。然学何学乎,宜先辨志矣。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
# 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篇铭。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本读本》
# 金溪云林三十六峰乡人危太朴《云林图记》曰:“近崖山有神童峰,方仲永者实生其下,荆国王文公所作《伤仲永》是也。”余谓仲永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则仲永何足以当是山之灵,而是山亦何乐藉仲永以受此名哉?予是以叹志者因荆公此文而附和之,而不知已失荆公所以垂戒之旨矣。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 介甫之文,以盘折胜。末段用天人比较,极言天之不可恃。天不可恃,恃学耳。仲永唯不学,所以并没其天。逼进一层,即无天资,复不恃学,并众人亦不得为。造语极危惊,又极精巧。
近代林纾《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篡》
# 受于天者不甚相远也,能亲师取友,则愚可明而柔可强也。不能亲师取友,所谓明强者几何矣。天地生材难,成材尤难,独仲永也乎哉!
近代毛庆蕃《古文学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