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zhù
cháng
jiāng
tóu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2
zhù
cháng
jiāng
tóu
jūn
zhù
cháng
jiāng
wěi
jūn
jiàn
jūn
gòng
yǐn
cháng
jiāng
shuǐ
shuǐ
shí
xiū
hèn
shí
zhǐ
yuàn
jūn
xīn
xīn
dìng
xiāng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逐句剖析

"我住长江头":我居住在长江上游,

"君住长江尾":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 长江尾:长江中下游江苏省一带地方。

"日日思君不见君":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

# 思:想念,思念。

"共饮长江水":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 共:共同。

"此水几时休":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

# 休:停止。

"此恨何时已":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 已:完结,停止。,何时:什么时候。,此恨:别离的苦恨。

"只愿君心似我心":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

"定不负相思意":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 负:辜负。,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该词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倾口而出。整首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仕途坎坷的李之仪被贬至太平州。屋漏偏逢连夜雨,先是女儿和儿子先后离世,紧接着,与他携手四十载的妻子胡淑修也不幸病逝。事业遭遇重创,家人接连逝去,李之仪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此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就是当地著名歌伎杨姝。杨姝颇具侠义心肠。早年黄庭坚被贬当涂太守时,年仅十三岁的杨姝便为他的遭遇鸣不平,弹奏了一曲《履霜操》。《履霜操》讲述的是伯奇遭后母谗害而被逐,最终投河自尽的故事。后来杨姝与李之仪偶然相遇,再次弹起这首《履霜操》,深深触动了李之仪的伤痛,使他对其一见倾心,视她为知己,接连创作了多首听她弹琴的诗词。是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之畔,面对这位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心中涌起无限柔情,遂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爱情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题材的爱情词。这首词以长江水为贯穿全篇的意象,上片通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空间阻隔,表现了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下片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追问,抒发了绵长不绝的相思之苦,最后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长江水”比喻相思之绵长不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江水既是阻隔,又是联结,象征情思虽远犹近。词人借江水之“休”与“恨”之“已”的对比,暗喻相思无尽,如江水奔流不息。复沓:全词以“长江”为轴,反复咏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对称句式与“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递进复沓,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借景抒情:以长江之水喻相思之长,“共饮长江水”既写实景又暗含情思相通之意。末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将绵长江水与永恒爱意交融,达到水不尽,情不绝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上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两句,通过“我”“君”的空间对举,以“江头”“江尾”的意象叠加,既凸显地理阻隔之遥,更暗喻相思之情的绵长。叠字复沓的句式形成咏叹调般的韵律,使抒情主人公临江伫立、望水思人的形象宛在目前。“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二句,以矛盾修辞构成的情感。前句直诉相思苦楚,后句陡转出诗意慰藉:虽目不能见,然同汲一江之水,恰似心意相通。这种“不见”与“共饮”的表达,平淡语中见奇崛。下片“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以长江之永恒反衬人生之短暂。两个诘问句形成排比,既似祈愿恨意消解,又暗含此恨绵绵的宿命感。词人将情思具象为“不竭江水”的意象,使无形之恨获得可感,深得《诗经》“比兴”之妙。结拍“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乃全词灵魂所在。词人由“恨”转“愿”,将单向思慕升华为双向期许:只要两心相印,纵隔千山万水,亦不负此情。使作品突破艳科藩篱,获得永恒的情感价值。全词借长江意象构筑起“阻隔—相思—超越”的抒情结构,终以“江水长流情更长”的意境收束。

4. 作品点评

李之仪的《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真挚风味,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同时又兼具文人词的构思精巧与含蓄深婉,堪称对传统通俗词的提炼与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鸳裳半拥空床月”,又如“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又如“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即置之《片玉》《漱玉》集中,莫能伯仲。至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明末清初毛晋《姑溪词跋》

# 清雅,得古乐府遗意。但不善学之,必流于滑易矣。

近代郑文焯《别调集》卷一

# 上阕四句真是古乐府俊语,与东坡诗“共饮玻璃江”用意略同。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书愤》

下一篇:宋·寇准《咏华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