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我居住在长江上游,
"君住长江尾":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 长江尾:长江中下游江苏省一带地方。
"日日思君不见君":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
# 思:想念,思念。
"共饮长江水":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 共:共同。
"此水几时休":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
# 休:停止。
"此恨何时已":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 已:完结,停止。,何时:什么时候。,此恨:别离的苦恨。
"只愿君心似我心":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
"定不负相思意":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 负:辜负。,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题材的爱情词。这首词以长江水为贯穿全篇的意象,上片通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空间阻隔,表现了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下片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追问,抒发了绵长不绝的相思之苦,最后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长江水”比喻相思之绵长不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江水既是阻隔,又是联结,象征情思虽远犹近。词人借江水之“休”与“恨”之“已”的对比,暗喻相思无尽,如江水奔流不息。复沓:全词以“长江”为轴,反复咏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对称句式与“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递进复沓,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借景抒情:以长江之水喻相思之长,“共饮长江水”既写实景又暗含情思相通之意。末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将绵长江水与永恒爱意交融,达到水不尽,情不绝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上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两句,通过“我”“君”的空间对举,以“江头”“江尾”的意象叠加,既凸显地理阻隔之遥,更暗喻相思之情的绵长。叠字复沓的句式形成咏叹调般的韵律,使抒情主人公临江伫立、望水思人的形象宛在目前。“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二句,以矛盾修辞构成的情感。前句直诉相思苦楚,后句陡转出诗意慰藉:虽目不能见,然同汲一江之水,恰似心意相通。这种“不见”与“共饮”的表达,平淡语中见奇崛。下片“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以长江之永恒反衬人生之短暂。两个诘问句形成排比,既似祈愿恨意消解,又暗含此恨绵绵的宿命感。词人将情思具象为“不竭江水”的意象,使无形之恨获得可感,深得《诗经》“比兴”之妙。结拍“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乃全词灵魂所在。词人由“恨”转“愿”,将单向思慕升华为双向期许:只要两心相印,纵隔千山万水,亦不负此情。使作品突破艳科藩篱,获得永恒的情感价值。全词借长江意象构筑起“阻隔—相思—超越”的抒情结构,终以“江水长流情更长”的意境收束。
4. 作品点评
李之仪的《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真挚风味,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同时又兼具文人词的构思精巧与含蓄深婉,堪称对传统通俗词的提炼与升华。
# 中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鸳裳半拥空床月”,又如“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又如“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即置之《片玉》《漱玉》集中,莫能伯仲。至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真是古乐府俊语矣。
明末清初毛晋《姑溪词跋》
# 清雅,得古乐府遗意。但不善学之,必流于滑易矣。
近代郑文焯《别调集》卷一
# 上阕四句真是古乐府俊语,与东坡诗“共饮玻璃江”用意略同。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