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guì
huā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àn
dàn
qīng
huáng
xìng
róu
qíng
shū
yuǎn
zhǐ
xiāng
liú
qiǎn
shēn
hóng
shì
huā
zhōng
liú
méi
dìng
yīng
xiū
huà
lán
kāi
chù
guàn
zhōng
qiū
sāo
rén
shà
qíng
shì
dāng
nián
jiàn
shōu

译文

桂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它自然是花中的第一流。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义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逐句剖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桂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 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格和顺。体性:本指人的体貌与性情,这里指桂花。,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颜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情疏迹远只香留":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

# 情疏迹远:性情萧疏。疏:疏放。迹远:桂树多生长于深山中,故云。

"何须浅碧深红色":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

# 深:一作轻。,何须:无须。

"自是花中第一流":它自然是花中的第一流。

# 自是:自然是。

"梅定妒":梅花肯定妒忌它,

"菊应羞":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 画阑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画阑:即画栏,指饰有彩绘的栏杆。冠:居于首位。

"骚人可煞无情思":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义了。

# 情思:情义。,可煞:表示疑问,犹可是,是否。,骚人:指屈原,因其作《离骚》,故称其为“骚人”。

"何事当年不见收":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 何事:为何,何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桂花》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全词明写桂花之美,暗含自我期许。上片以“暗淡轻黄体性柔”直接勾勒桂花形色,下片通过三重对比构建立意:先以“何须浅碧深红色”否定俗艳之美,再借“梅定妒,菊应羞”凸显桂花超然品格,最后用屈原《离骚》未收桂花的典故翻案立论。表面看似替桂花鸣不平,实则以花自喻,寄托词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才情不遇的隐衷。全词结构分三层递进,突破传统咏物词摹形写物的范式,用议论笔法将物象审美与人格隐喻结合,展现宋诗“托物言志”的理性特质。此作既是对桂花品性的礼赞,也是李清照晚年精神境界的诗意投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桂花》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后,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居于青州。因北宋末年党争波及,其公公赵挺之亡故后,夫妇二人曾屏居乡里约一年。期间他们潜心治学、寄情艺文,远离世俗名利之争,共同构筑高雅的精神生活空间。此作正是诞生于这种淡泊自守、专注艺术的精神状态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桂花》是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这首词以桂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群芳衬托,与梅花对比,展开三层议论,首言桂花色淡香幽的天然之美,次论其品性冠绝众芳,末借屈原不录桂花的典故翻案立论。全词表面是为桂花鸣不平,实则寄托词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才情不遇的隐衷。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梅定妒,菊应羞”的对比,以梅花、菊花的高洁反衬桂花的卓然超群。梅花傲雪、菊花凌霜,本是文人笔下的君子象征,但在桂花面前却“羞”“妒”,凸显桂花“冠中秋”的王者风范。反衬:以美衬丑。以“浅碧深红色”的俗艳群花为对立面,否定外在形色的审美标准,强调“暗淡轻黄”的桂花以内在品格取胜,形成“色淡香浓”的审美张力。托物言志:桂花“情疏迹远只香留”的疏淡性情,与李清照屏居青州时超脱党争、专注艺文的精神状态形成呼应。桂花的“不争”实为词人“高洁自持”的人格投射。

3. 分段赏析

《鹧鸪天·桂花》上片开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从外形到品性全面展现了桂花的独特韵味。桂花色泽素雅("暗淡轻黄"),既没有牡丹的艳丽,也不如碧牡丹、绿萼梅等名花受追捧;她不慕名利(“情疏迹远”),却以温润的品性(“体性柔”)将清香永驻人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词人提出的第一层观点:否定以颜色取媚的世俗审美标准,强调桂花虽无艳色却因内在美质堪称百花之首。下片通过两重对比深化主题。第二层以梅、菊为参照:"梅定妒"指梅花虽具傲雪之姿,却难掩对桂花的妒意;"菊应羞"言菊花虽为君子之花,也自愧不如。通过这两种名花的自惭形秽,自然得出“冠中秋”的结论。第三层借屈原《离骚》典故展开:词人委婉批评屈原虽在作品中列举众芳却遗漏桂花,这种“无情思”的抱怨看似为花鸣不平,实则强化了桂花“花中第一流”的定位。这种对先贤的含蓄指摘,恰凸显了词人对桂花价值的坚定认知。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桂花》是李清照一首别具匠心的咏物词。全词通过“与群花对比、以梅菊为参照、甚至对古人评点”三层递进,生动展现了她超越世俗的审美观。桂花虽无艳丽外形(“暗淡轻黄”),也不追逐世俗关注(“情疏迹远”),却能以幽香自成境界,这种“不以色媚世、但以香自守”的特质,恰是词人淡泊自持、孤高品格的写照。作品通过物象与人格的巧妙互喻,在宋代咏物词中独树一帜,其以物言志的笔法与独特的价值判断,充分展现了李清照非凡的审美眼光,值得反复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近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人间词话》

# 此词是咏桂花的。作者赞扬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不仅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它长存浓烈的芳香,反映了她的审美观。上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下面采用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寄托遥深。

现代济南教育学院原副教授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寥寥十四字,为桂花传神写照。表现了三秋桂子的独特风韵。桂树,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蕊小不显。“暗淡轻黄”,写桂花不以明艳照人的光彩和浓丽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然而,它秉性淡雅温柔,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动人之处。“情疏迹远”,写桂树生高山而独秀、无杂树而成林的特性,不过,词人把桂花人格化了,赞美她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从“咏物”来说,这开头两句写桂花,可说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更妙的是,这两句看是咏桂花,又似咏人,似在歌颂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美,语意蕴藉,耐人寻味。

现代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汤高才《花鸟诗歌鉴赏辞典》

# 《漱玉词》向以白描见长,而本篇却以议论取胜。但成功的经验不在于理性的思辨,而仍归于形象的辨析和强烈主观感情色彩,且二者的基础和出发点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一、二句对桂花外形特质的成功的描绘,为全词的议论奠定基础,那么,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无论是正面的品评,还是侧面的比衬,或是无理的质问,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至于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或头巾气,这样方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温庭筠和韦庄的词曾说过:“‘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又说:“‘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似之”,今试仿其语曰:“‘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理事蒋哲伦《读〈鹧鸪天〉》

# 上阕咏物抒怀。首二句写桂花的颜色姿质,赞美它淡雅、高洁、柔和的品性,形神兼备,独有风韵;接着议论抒情,直言桂花不需群花那样的“色”美,亦“自是花中第一流”。下阕深入一层赞美桂花为群芳之冠,先从节令上看,以梅菊衬比,桂花为中秋之冠;结尾评议屈原多以珍贵花草喻君子美德,惟独未写桂花之美引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全词咏物不滞于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衬比,或评骘古人,层层议论,连连抒怀,步步宕开,议中含情,情中见意,情调激扬,气势豪放,表现了女词人重内在美、素质美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情怀。

现代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下一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猜你喜欢